只留南門不攔。兩纂之間,懸綵旛枝花。仍每纂安一燈。離纂掛符旛。並如中層法牌額。惟南門掛于門楣上。餘七枚標于單纂蓮花下。
外壇八門牌額書門名于前。又以朱書天文四字,于各牌之後。
東曰:震宮洞青之炁。青書黃榜。
南曰:離宮洞陽之炁。朱書白榜。
西曰:兌宮少陰之炁。白書青榜。
北曰:坎宮洞陰之炁。黑書赤榜。
東北曰:艮宮梵元之炁。黃書黑榜。
東南曰:巽宮梵行之炁。黃書黑榜。
西南曰:坤宮梵陽之炁。黃書黑榜。
西北曰:乾宮梵通之炁。黃書黑榜。
壇纂二十八枚,每纂各一符旛,自南門為始,左旋。依五方色,以帛為之。又以帛上所宜色書符。
以上三層,謂之齋壇。壇外四周,各廣三尺,以花柱攔之。周圍各安金籙燈,在花柱內。
金籙燈圖
天門上三十六燈,照三十六天。道戶上二燈,照住宅。地戶上二十四燈,照二十四戶。天門上二燈,照宅舍。十方十燈,照十方。八向九
燈,照九宮。中宮寄二宮。八方八燈,照八卦。五方五燈,照五嶽。中嶽寄西南。中庭九燈,照九幽。寄南方。壇堂七燈,照七祖。寄南方
。四面二十八座燈,照二十八宿。惟本命燈三,照三魂。行年燈七,照七魄。太歲燈一,照太歲。各安其方。大墓燈三,照大墓。小墓燈五
,照小墓。各以本命,推大小墓所在安之。卻移別燈,待疏密得宜。
凡燈七十一座,各高五尺,有柱有趺。惟二十八宿燈,依二十八宿形,並綴燈于前。每燈以紅紗燈圈罩之,並向外刻燈名於其柱上。
二十八宿燈圖
三十六天燈,二十四炁燈,並三重錯綜安之。其三丘、五墓、三魂、七魄、九幽等燈,並如意造之。經無圖形也。
壇上陳設圖
壇內層及中層,並以厚軟薦席鋪三重,又以綵裀鋪其上。內層中列三寶牌位,四周列十方天尊牌位。上方次西北,下方次東南,並左旋。其
三寶位高
於十方位五寸許,各以香花燈燭,供養如法。三寶位前,懸以五綵寶蓋。中層懸青、黃、白三天符旛,次層懸蒼、赤、青、緑、黃、白、紫
、碧、黑九天符旛,外層懸黃、緑、青、赤、蒼、黑、碧、紫、白、黃、緑、青、赤、蒼、黑、碧、紫、白、黃、緑、青、赤、蒼、黑、碧
、紫、白、黃、緑、青、赤、蒼三十二天符旛,各以其色帛為之旛。一面書天名,一面書符,符在後。品洞案在三寶前,微斜近右前舒。拜
壇法師奏事立班之所也。中層右安磬,知磬主之,左安鍾,知鑪主之。天門外設安鎮主師牌位。若黃籙齋,更添下九方,列于中層。日宮在
東北,月宮在西南,星宮在西北,四嶽各在其方,中嶽在西南,水府在東南。並設牌位,香花燈燭,供養如法。其隨朝官,並在中層。左南
都講位,次侍經位,次侍燈位,次壇官。右南監齋位,次侍香位,次壇官。壇官不拘多少,並列其下。直壇立天門外,欲侍直法師故也。
壇外威儀圖
燈壇之外,用一十二人,裝如道童,各執威儀,列于四面。每步虛旋行,則道童亦執威儀和聲,旋行壇外。每法師出入壇,則道童執威儀,
和華夏天尊號,在知磬前行送迎至壇,及靜默堂止。非朝時則列於壇前,兩邊以架,如傘架乘之威儀。凡六對十二件。一曰節、以五色絲為
之,上下五層,懸竿頭上,金鳳銜綬帶。二曰幢,珠蓋珠網,八角一層,懸竿木胎,左龍右虎,龍虎銜綬帶。三曰旌,似節無龍鳳綬帶,三
層,五色絲為之,懸竿。四曰珠旛,珠錦玉佩,金鳳銜之,懸竿。五曰五明扇,以木雕成,金彩裝,上布星斗,中列五嶽,下刻海瀆,竪以
朱竿。六曰鶴羽,以木刻成鶴翅,竪以朱竿,並彩畫如法。壇前設大香案、香鑪、花瓶,務令整齊。
壇外北壁及左右壁陳設圖
古者齋壇兩層,法天像地,露天築成,三界眾真,會于一壇之上。後世方就屋下為之,故北左右三壁,不可不鋪設者也。玉帝為萬天至尊,
主宰三界,豈宜懸象祠祝,列居三清之下。故北壁只懸三清、北極、天皇、東極、南極七象,左壁只懸九天、六曜、北斗、三省、三官、五
嶽,右壁只懸五老、五星、南斗、天曹、四聖、二府。各以香花燈燭,供養如法。
壇前左右六幕圖
壇前立左右幕在兩壁。如平常建齋,只立二幕,左六師,右三官。如建黃籙齋,則立六幕,左玄師,次天師,次監齋大法師;右五帝,次三
官,次三師。每幕皆以幔圍之三面,中懸聖像,香花燈燭,供養如法。
靜默堂
今謂之靖室。飾以幔帷,中設法師本派祖、玄、真師,經、籍、度師聖像,香花燈燭,供養如法。兩傍設二高座,法師、都講居之。餘壇官
及監齋以下,依序列坐兩廂。凡壇內及壇前行事,並自靜默堂出入,須擇近齋壇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