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訖而過。須臾,五色雲中見一道士,著淺黃衣,鬢髮皆白,頭戴花冠,作金色,乘白獸似騾,髮尾皆赤,俯謂元崇曰:我是太上老君,汝帝之元祖。元崇即拜,老君曰:汝隨我來,我與汝語。元崇不覺已在雲中,去地數丈。老君令傳言天后,說我國家曆數綿遠,不得輒立異姓。見後有六仙人,並乘龍佩劍,花冠大嘖,雜彩之衣,光明燦燦,手執別物,皆不能識,分侍左右。後有雲車一乘,雜彩莊嚴,上有大寶蓋,花嬸垂下,五色雲黑圍繞。又有乘龍執節持幢侍從無數,從人皆長大,亦有音樂導從。時往來人及闋鄉百姓官吏五百餘人同見,莫不遙禮。斯須,元崇不覺已在地上。既至長安,通具奏。天后不悅,遂遭禁錮。尋以闋鄉行宮為奉仙觀,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竟復辟於中宗,故改元神龍,二年復改元景龍,敕天下諸州各置景龍觀,又改為中興觀,三年再改為龍興觀。至明皇開元中,降敕曰:洪州人鄗元崇往在文明年中,傳玄元皇帝真誥於天后,曰我國祚無窮,當千萬君。遂遭禁錮,因玆淪喪。自非忠義之士感激過人,孰能不避死亡之誅,竟違神靈之命,宜與追贈,以慰泉壤。其子瓊亦依資授一官。制曰:故洪州人鄗元崇,往者來應嘉招,次于號略,忽觀玄元皇帝,俾之昇雲空中與言,使戒天后,表國祚中興之運,示寶曆無疆之期。遂能不顧其身,來傳此旨,竟遭幽摯,諒可傷嗟。自非竭節本朝,孰肯犯顏玆日,宜加追贈,用慰幽魂。可贈棣州刺史。
萬歲通天元年丙申,束都福先寺僧惠澄表乞除毀《老子化胡經》。敕秋官侍郎集成均監弘文館學士詳議《化胡經》議,太中大夫守秋官侍郎上柱國劉如璿議曰:李釋元同,未始有異,法身道體,應現無方,降跡誕靈,各行其化。且老子發自東方,遠之西域,雖莫知其終,而事見之前史。謹按《後漢書》云: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化。《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皇朝實錄》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藍,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昇天。與群胡辭央曰:我昔遊天上,簡定人鬼之錄,尋當下降。因立此祠焉。然則歷考經典,煥乎可矚,則知化胡是實,為經不虛,浮屠即佛陀也,化俗豈無經乎。但聖人設教,應物施行,況復中人上士性分有殊,道佛二門隨性開化,洪通兩教,不亦宜乎。
宣德郎行右補闕弘文館學士張思道議:曰老君見形東土,演教西方,事著前書,跡彰往謀,化胡是實,為經不虛。言包天地之先,理起文範之表。或則徇徇接物,爰開柔弱之宗。或則察察繩非,乃挫剛強之力。隨機設教,妙旨難量,應病施方,聖功莫測云云。
朝散大夫行太子宮尹兼弘文綰學士張元簡議曰:大道圓通,隨方感應,在胡在漢;只轉我身。居中夏則暢清淨之真風,適西戎則現神通之變化云云。
中散大夫行太子曲膳郎上柱國張太元議曰:道本中華,釋垂西域,隨方設教,同體異名。且老君變化無方,易形改硼”或在天為帝,或在世為師,隨物見形,靈應難測。縱使史籍無據,釋教不異老君云云。
成均監大學士王方回議曰《史記》云:老子過關,為尹喜說《道德經》五千餘言,而莫知所終。又劉向《列仙傳》曰:老子好養氣,重無名,久而入大秦。乃知真聖人也。又《西域傳》云:老子與尹喜俱至流沙,莫知所終云云。
成均監大學博士昊揚昊議曰:《史記》云:老子,楚人也,生於商時為守藏史。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之所言者,其人骨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淫欲,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也。孔子歸,謂弟子曰j.吾今日見老君,其猶龍耶。老#4子出關,尹喜曰:子將隱矣,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經》五千餘言,莫知所終。或言老子一百六十歲,或言一千二百歲,罔知其然。又劉向《列仙傳》云:老子好養氣,重無名,久而入大秦。乃知其聖人也云云。
弘文館學士賜紫金魚袋員半千議曰:謹按范蔚宗《後漢裴楷傳》、《魏略西域傳》兼《北史西域傳》及周隋等十餘家書傳,並云:老子西入流沙,皆稱化胡云云。
弘文館大學士仍守諸王侍讀崔元悟議曰:據佛《普曜瑞應》、《長阿含》等經,并《中元記》、《高士傳》及晉宋齊梁周隋等十餘家書傳,並云:佛生周莊王九年癸巳歲四月八日云云。
萬歲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君化胡,典誥攸著,豈容僧輩,妄請削除。故知偏辭難以憑據,當依對定,會議惟允,倘若史籍無據,俗官何忍虛承,明知化胡是真非謬云云。
按《唐書藝文誌》丙部載《議化胡經狀》一卷,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敕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
葉法善,處州人也。年七歲時,嘗溺於水中,其家以為死也。後三年而還,父母問其故,曰:青童引我,飲以雲漿,復引朝太上老君。老君領而留之,故久耳。弱冠,身長九尺,性淳潔,不茹葷。常獨處幽室,或遊林澤。自仙府歸還,已有役使之術,遂卜居卯酉山。其門近山,巨石當路,師投符起石,須臾飛去,眾共驚異。嘗遊括蒼、白馬山,石室內遇三神人,皆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