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君過秦,秦獻公授綰,致禮問以曆數。
顯王八年庚申,老君束遊赤城、蒙山,過扶桑,校集草仙。已而隱于景山之太室、少室。
赧王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與尹喜諸仙西遊女几、雞頭、天柱,復出散關,遂昇崑崙,還紫微上宮。昭王聞之,乃於老君所經由處為置城邑,以表聖邇,故立老停驛、尹喜城。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老君應感無方,變化莫測,或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傳記并長曆,推計自殷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凡出入隱顯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在殷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與史傳
及諸經典相合。魏明帝贊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大學博士昊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歲。此皆舉其成數也。《史記》稱或云百六十歲,或云二百歲者,是據孔子時人斟酌老君之歲數云爾,不能知其實,是以每事言蓋言或也。劉向贊之日:德合元氣,壽同兩儀。據諸傳記說雖不同,莫不贊其長壽。蓋儒者以長生升天之說為誕,故但云莫知所終。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禮。前漢文帝初,老君先降于陝河之濱,人號為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親訪之,老君授以《道德》二經。今陝府北有河上公廟、望仙臺存焉。見《史記》。
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瑯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出《漢書》。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吏劉圖校定天下簿籍,因示圖罪福報應之事。見唐(紀聖賦》及(應現圖》。
順帝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祕錄》,五月再降,賜《太清中經》。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闆州雲臺山,授天師以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o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桓帝永壽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師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斬邪之文。見《天師傳》及《蜀圖經》。延熹八年乙巳,帝遣中常侍左倌詣苦縣祀老君,命邊韶撰碑文。九年,帝親祀老君於濯龍官,用郊天樂。見(後漢紀》。
靈帝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及三錄七品齋法。見《天台山記》及《太極仙公傳》。
魏文帝黃初四年癸卯,帝親詣苦#1縣老子廟致祭,令有司重修廟宇。見崔玄山《瀨鄉記》。
陳留王咸熙元年甲申,老君降于隴右臨洮郡,謂王始曰:天下不久當太平。見《晉書》。
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老君下降,按行山嶽。至華山,劫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見《後魏書》。
後魏明元神瑞二年乙卯,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
太武太延元年乙酉,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改元太平真君。並出《魏書》及《道釋誌》。
武帝太昌元年壬子,遣散騎常侍饒傑、侍御史那鄧亮重修亳州老君廟。見《激鄉記》。
隋文帝明皇六年丙午,詔亳州刺史楊元冑重修老君廟宇,劫內侍舍人薛道衡撰碑及《祠庭頌》。見(隋書》。
煬帝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
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唐得聖治,社稷久長。出《唐書》。五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廟所,告以破賊之期。出《唐書》。
太宗真觀元年丁亥七月丙午,勸修亳州老君廟,給戶二十以供灑掃。出《通志》。
高宗龍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宮,建清廟于北郁山以祠老君,設醮慶贊。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夾侍,光曜階壇,眾咸瞻仰。宮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詔依所見圖寫為瑞像。見《洛州錄事》、楊濩師奏狀。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嶽,駕至亳,謁老君,御製冊文,上尊號曰太上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大后。出《唐書》。儀鳳二年戊寅,劫建醮於洛陽清廟,老君降于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履壇,石皆有邇。眾所瞻仰,即以奏聞。賀表有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邇流天駟之庭。見朝散大夫孫瑞奏表。
玄宗開元三年乙卯,束封岱嶽,回謁亳州老君廟,親書《道德》二經,俾刻諸石。以老君降誕日為玄元節,御製讚文,書于寶帳額上。見《實錄》。開元二十九年辛巳閏四月,帝夢老君告云:吾有像在京城西南。上遣使求之,果得老君玉像,迎至興慶宮,命畫真容,分置諸州開元觀。出《通鑑》。天寶元年壬午,老君降于丹鳳門外,語田同秀日:我昔將入流沙,藏一金匱靈符在尹喜舊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關故墟。出《唐書》。天寶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號日太聖祖玄元皇帝。九月制改譙郡紫極宮為太清宮,此太清宮得名之始也。見《唐書》。十二月,帝幸華清宮,老君降于朝元閣上,遂改朝元閣為降聖閣。見《唐史》。天寶七載戊子,上老君尊號日聖祖大道玄元皇帝。九載庚寅,老君降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