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354-正统道藏洞神部谱箓类-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宋-谢守灏-第5页

奈何。廣成子曰:而所問者物之質也,所欲觀者物之殘也,自汝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余將語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少思寡欲,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子乃長生。慎汝內,閑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觀,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黃帝再拜稽首曰:吾子之謂天矣。廣成子謂帝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不測,而人皆以為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參天地為常。乃授帝《陰陽經》。老君於後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全篇,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臺琅函或祕藏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收傳者,太山一亳芒爾。又命西王母授帝元始天尊玉像,帝置於高觀。古人謂高臺為觀,可觀瞻四方。道觀之號自此始。老君命帝陸王屋山,開石函,發玉岌,得九鼎神丹飛雪鑪火之道,遂鑄鼎荊山,鍊丹成,服之,有雲龍來迎,帝乘龍上升,時旱臣侍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其餘不及上爭侍龍髯,攀墜黃帝之弓與鼎,皆抱之號泣,世謂之烏號之弓。民無所追慕,遂取其遺物,於巴山以曆墳之,號巴陵。又造陵於橋山,以曆其衣冠,鼎所墮處,謂之鼎湖焉。按《玉緯經》云:有稱三皇,亦稱九皇。《洞神大有經》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經》云:三皇治各至萬有八百歲。詳此二說,《大有經》止論一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三千六百年。《小有經》 乃說論三代三皇,每一三皇治萬八百歲也。若通論三代九皇,則共至三萬二千四百年矣。或萬八千者,蓋百字誤為千耳。今據《老子內傳》 所明,正與《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皇、中三皇各至九千九百億萬歲者,乃計一劫之大數,非止言三皇之身也。後之言三皇者,亦多不同也,如《洞神經》、《玉緯經》 與項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而皇甫謐註《春秋運斗樞》、鄭玄、高誘注《呂覽》,以庖犧、女媧、神農為三皇。《禮記》、《號謐記》以為玄羲、祝融、神農。《白虎通》以為庖犧、神農、燧人。聊氏以為巢、燧人、伊耆。《帝系譜》、《中經》、《出塞記》、《瀨鄉記》以為伏犧、神農、祝融也。在少嗥時號曰隨應子,說《莊敬經》,教以順時行令。在顓頊而降於衡山,號赤精子,說《微言經》,教以大順之道。在帝譽時號錄圖子,授《黃庭經》,教以清和之道。在帝舜之時降于河陽,號尹壽子,授《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在夏禹時降于商山,號真行子,教以勤儉之道,授《九疇靈書》、《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及呈步檄召鬼神之法。今本山洞天遺邊存焉。在商湯時降于潛山,號錫則子,說《長生經》,今天祚官前龍堂之址即其所也。教以恭愛之道。抱朴子作《神仙傳》,以世教第一,然復疑其歷為帝師,謂皆見於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為不應舍尊適卑,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曰:有天地則有道術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晚學之徒,淺見之士,好奇尚異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論曰:抱朴撰傳,意在顯述。
  《老君記》自修成,將以訓誘後人,令其勉力,今據載歷古為帝王師傳者,乃出《太玄經》、《正一經》、《太清經》、《玉歷經》、《元黑經》、《出塞記》、《尹氏玄中記》、《崔山地理志》,皆真經良史,豈得悉謂之碎書。抱朴又云:若謂老子是得道之人,則人必勉力。若謂之神靈,則非可得也。此抱朴子私見耳,殊不知開闢之始因學而得道者,必先有自然之聖降為之師,隨機傳授焉。《定志經》云:昔天尊造化,行應自然,暗與理合,自然玄悟。.本黑文字,撰集成經。以將來則老君自然合道,而世世為師,亦何疑焉。既為大慈無為之父,亦何辭舍尊就卑,和光臭濁乎。老君謂尹喜曰:上世始已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太玄經》亦云:老子積學輸轉,位登'上聖,應接無方,不可稱述。近世出化,生乎殷末。是以文始、鬼谷、張真、葛仙並云:老君生乎太無之先,經歷天地,不可稱載,此皆前世得道真仙依經演述,豈亦晚學捷見之士歟。抱朴須欲曲成私見,不覺謗祖及真,斯亦通人一蔽,未可依憑者也。
  老君雖歷代應見,· 而未有誕生之邊。將欲和同光塵,以立世教,乃先命玄妙玉女降為天水尹氏之女,乃無上元君之化身,唐朝追尊為先天元君。名益壽,適仙人李靈飛。靈飛李舉陶之後,至商時父子相承,得修真之道。父慶賓,年百餘歲常有少容,周遊五嶽諸山。一旦雲龍下迎,白日升天。靈飛感父升天之事,徐隱不仕,內修大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