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其教興之始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性虛無微妙,可不謂之柔乎?與物無競,用之則行,拾之則藏,可不謂之堅乎?
無有入於無間,
無有,妙用之道。無問,無所不通,不可隔塞也。妙用道行則通變不測,可以全微妙之理矣。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為之益,達道者覺之,非衆人之易悟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語》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及者少也。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者,道之華。貨者,道之妄。得者,道之累。身者,道之本。有身則可以視教行道,故名不親於身,貨不多於身,得不安於亡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恐失其愛者,必耗散其精。恐失其藏者,必心常不足。故有大費之悔,厚亡之憂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則不甚愛也。知止則不多藏也。契道合教,雖不欲長久,其可得乎?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若缺、若沖,不自滿假之謂也。如是則不弊不窮骨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屈則不直,拙則不巧,訥則不辮。直有時而彰,巧有時而行,辮有時而設。聖人深於道妙,藏用待時,故能如此。
躁勝寒,靜勝熱,
必然之理也。
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無為之所致也。我無為而民自正,故清靜可為天下正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有道者以清靜為用,心存不爭,故卻走馬。天下無事,人悉好生,故可以糞田疇,美土疆,以自足食而實其腹也。無道則嗜欲共興,處於必爭之地,大則兵戈以相好勝,故戎馬生於郊,以其不拾鬥亂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可欲者,以名為親者也。不知足者,以貨為多者也。欲得者,以得為病者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有一而不望二,有少而不望多,外境紛紜,內明了悟,一與少猶之以為累,況不足乎?故知足者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聖人得一以為天下正,故不假戶牖而所知所見愈遠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耳目之所接者有渥,故曰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道博者知其行之動止,見其名之孚偽,請其成之大小,所以不待自行而知,不待自見而名,不待自為而成也。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者有漸,從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則藏其用,祕其明,故曰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虛無清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不畏損。損而至於無為,是道之微妙也。無為而無不為,如損之而無所損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因物有治,隨事而教,故無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均一,無愛惡也。有德之善,有德之信,故不分別而天下以為善,以為信。
聖人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
惵惵,思懼貌。《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以百姓心為心者,不自明其心之所能也。渾則與百姓外同其跡而內異也。
百姓皆注耳目,
信順懷仰之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注耳目而未知心之淵默矣。
聖人皆孩之。
言百姓隨教順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難率也。
五十章
出生入死,
萬物出則生,入則死,自然之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其類異而事不異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言不出於生死之徒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物性本不生不死,專用死以為死,是故以生為生,隨生而死,隨死而生,是厚於生也,故曰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不生不死,內明常存,外境之來,於我何有。故兕虎甲兵無所能及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以其不生,故無死地。玄機妙理,悟者知之。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大道也,始於道也。
德畜之,
上德也,善於容物,故歸於德。
物形之,
能生而在地各自成形。
勢成之。
順於生畜,賦分類聚。
是以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