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300-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疏义-宋-赵志坚-第1页

道德真經疏義(二)
  經名:道德真經疏義。唐趙志堅註。六卷(原缺卷一至三)。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四
  原闕卷一至三
  德經
  上德章第一
  道是微妙之本,本尊故稱上。德是慈濟之迹,迹卑故言下。今此卷中合有四十四章,大分三別,初一章立宗,次四十二章廣談義理,後一章結會歸宗。初章之中,自有五別,初明德有要執,遂成上下,次明五德降殺,由人與時,三明意漸澆訛,失道行禮,四明忠信不足,華薄有餘,五明有道丈夫,去華歸實。四句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與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義: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隨類生長,咸令有益。二者修證,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終復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與道契,利物弘深,功成逵隱,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萬代資之而不識,此詮有德,高勝無比,故稱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夫心境兩忘,物我齊貫,與道玄同者,方謂之德。今則矜執未袪,封著猶在,雖則德亦備矣。自見猶存,為未全忘,故名為下。下十一句二。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無為言內心虛澹,無欲為為。無以為謂境物虛淨,俗所有法,皆無用為。此迷上德之妙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未能虛遣貴愛,有為成功立事,故云為之。欲榮利以潤家,國名謚以揚己,故云有用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恩惠之進。恤人不足,損己惠之,矜人有過,私恩宥之,此為之也。成濟不以為功,施恩不望其報,此無以為也。荷恩者,眾懷惠者多,從化如流,承風自靡,仁道最優,故稱上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宜也。人無分理,物失其宜,時有剛潔之士,不容私邪,明斷是非,審分曲真,咸得分理,不失其宜者,義士之所為也。近徇榮祿,遠弔功名,此有用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履也。俯仰進退,履踐合度,謂之禮。攘,奮臂也。仍,引也。備得節文,名之為上。夫禮者制形之法,淳風漸澆,人情險薄,心不相與,形又倨傲,從外設法,且制容儀。庶使心逐形柔,內隨外順,身既合禮,心漸得理。然有情貌相反,形順心違,心有姦欺,形不應禮,故有忿怒,奮臂更相牽引,此謂失禮之初,亂之首也。下四句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即上德也。後德謂下德也。上德合道,故名為道。初為對道,所以稱德。今對後德,復以為道。人既不能行於上德虛忘之道,而行下德有為之執。下德者,諸行備足,但不忘耳。仁者恩惠仁恕,德中之一行。時人不能具德,此獨偏有一行。仁中最勝,故稱為上。仁由行仁以得人,其次行義以斷割。義以刑伏,仁以恩從。故仁勝義也。義猶用刑以伏心,禮唯制形以應節,故外有屈折之容,內無柔順之行,斯則外君子而內小人,故有攘臂忿爭者也。下六句四。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則誠心唯一,信則從命無二,自淳至澆,禮為下極,忠信之心歇薄,空事容儀,身遂心邪,故為亂首。且道心無限,唯貴淳一,故擁腫鞅掌之與居,而遺其屈折也。禮文有數,務存規矩,故進退俯仰之中,節稱以為上。此則道貴心而禮貴形,夫制心者入道,制形者從俗,心無道而從俗,不亂如何。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有二:一者心實未知,口先言知,識在知前,故云前識。二者役此之心,競為先識,夫知者先以心知而后口言,今乃心不知而口言,知者則口識在於知前,此為道中之華薄也。失淳厚之風,長貪競之俗,故為失道之初,澆愚之始。下六句五。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丈,長也。夫,扶也。有大德而能長養羣品,扶護蒼生者,謂之大丈夫。其行心也,處其厚,不處其澆薄,唯道是務,豈知禮之所用乎。厚薄同是一物,但有好惡華實,則論真假,故華假不及實真。
  居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有道者也。心守真實,不處華偽,以此勵人。
  故去彼取此。
  立身為行,去彼華薄,取此實厚。為厚實近道以為此,華薄遠道故以為彼。
  昔之章第二
  大段之首,其中四十二章,廣論諸義,前章明五德降殺至禮為亂,此明萬人守本歸道會理,前指其失,今示其得,隨機汲誘,所以次之。章中四別,初明有色有形同資一氣,次明生徒雖眾咸勸無為,三明損高就卑示為久要,四明捨貴就賤方得歸真。八句一。
  昔之得一者,
  一元氣道之始生者也。古昔天地萬物,同得一氣,而有生成,此句總說生由下別陳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一氣分為陰陽,陽氣清上澄為天,天得一中之清氣而為天,故清明也。陰氣濁下凝為地,地得一中之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