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疏:此結嘆也。玄德之君,無為而化,不測其量,深也。德被無外,遠也。故能與萬物反歸妙本,然後乃至大順於自然真性爾。○河上公曰:玄德深矣遠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也。與物反矣,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己,玄德欲施人也。乃至大順,玄德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成疏:玄德深遠,與物反,冥真契道謂之玄德,窮源極際謂之深遠,深遠之智,智乖於俗,故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順有兩種,一順於理,二順於俗,順理則契於妙本,順俗則同塵降迹。問曰:前言反物,後言順俗,前反後順,文豈類乎。答曰:前言反者,此明不反而反,後言順者,亦不順而順,不順而順,順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順,亦何所嫌耶。問曰:經稱大順,順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順對違,雖順而小,今不順不違,而為不順,順不異違,違不乖順,所以出處默語,唯道是從,和光同塵,而恒順於理,不問順與不順,不順與順,順與不順,一時皆順,是故無順無不順,亦無無不順而能無不順,乃至非不順,故名為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玄德之人,反俗順道,故次此章,廣顯順道之行。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舉譬,以表虛忘,第二法說,用彰謙退,第三結嘆柔弱之能。
  第一舉譬,以表虛忘。
  夫東注百川,并朝宗於大海,春生萬物,各陶形於自然,何故,自然能虛,大海能下,不虛所以致於谷王乎。明夫聖人用此為喻,大遣聲色,都忘是非,納巨衆以圓通,照微塵於方寸,所之皆謙下,所處皆卑柔,則天人樂推,誰能與爭焉。身在後不足矜功,蛇足先成,翻然奪酒,則知玄極密運,靜退恒安,堅白徒嗚,昧終莫曉。共工何力,折天柱而貽殃,秦帝何愚,穿地市而招禍,不能懷柔照遠,遂乃剛強,安知國破家亡,身屠族滅,擲天下於凡人之手,何其劇哉。如楊雄著言,蓋不虛矣。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御注: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輸歸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御疏:言江海所以能令百川朝宗而為王者,以其善居下流之所政也。故《易》云:地道變盈而流謙,此舉喻也。故地道用謙,則百川委輸而歸往,聖人用謙,則庶人子來而不厭爾。○河上公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江海以卑下,故衆流歸之,若人歸就王者。能為百谷王,以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榮曰:此舉喻也,但海處卑下,故為百谷之王,明聖人謙虛方為萬國之主也。○成疏:王,往也。百谷猶百川也。言江海所以為百川之所往者,以其善居窪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謙下,虛柔容物者,亦蒼生之所歸也,故能為百谷王。此結成其義,故經云:海為百川王也。
  第二法說,用彰謙退。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御注: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謙為德柄,尊用彌光,以言謙下之,百姓欣戴,故處其上而人不以為重,以身退後之,百姓子來,故處其前而人不以為害之爾。○御疏:此合喻也。言聖人欲上於人,則以其言謙下之。夫聖人豈欲居人上而以言下之耶?但聖人知滿必招損,故言則謙柔,名則孤寡,以下於物,而盛德鴻業,自然為物所推上爾。○河上公曰:是以聖人欲上人,欲在民之上也。以其言下之,法江海,處謙虛。○榮曰: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謙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為上,退身度人,懷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樂戴不以為重,人皆忠孝,誰有害心。○成疏:欲令一切衆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說柔和,恒自謙下。
  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御疏:聖人亦不欲先人,直以攝謙,後己先物,物自先之。○河上公曰:欲先民,欲在民之前也。鈴以身後之,先人而後己也。○成疏:欲令衆生在己身先度,所以退身居物之後,故經云:一切未得度,我不有望,前處下而反高,此則守退而翻進也。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御疏:此結前也。聖人臨大寶之位,居至極之尊,勞身而逸人,薄己而厚物。在上,人得以生,故不以為重。處前,人得以理,故不以為害。○河上公曰: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虐下,故民戴仰不以為重。處前而民不害,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父母,無有欲害之者也。○成疏: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聖人恬淡無為,少思寡欲,故處民之上為君,而使民輕徭薄賦,無重勞也。又解云:聖人恩覃於萬物,故百姓荷戴而不辭也。處前而民不害,處物之前而為君主,遂使民歌擊壤,宇內清夷,利物弘多,而無損害。又解云:聖德遐廣,百姓樂推,懷荷恩澤,豈敢傷害。
  第三結嘆柔弱之能。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御注:以是不重不害之故,天下之人樂推崇為之主,而不厭倦。○御疏:聖人之德,弘濟無私,與物為春,望之如日,既不為重為害,是以天下之人樂推崇而無厭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