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曰:損之又損之,損情欲。又損之,所以漸去之也。以至於無為,當恬然如嬰兒,無所造為也。○榮曰:合有歸無,損者也。有去無忘,又損之也。理冥真寂,至無為也。○成疏:為學之人,執於有欲,為道之士,又滯無為,雖復深淺不同,而二俱有息。今欲治此兩執,故
  有再損之文,既而前損損有,後損損無,二偏雙遣,以至於一中之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御注: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御疏:夫有為則有礙,有礙則有所不為,今既無為,無為則無礙,故能無所不為也。此謂契道,則應用而周普也,故上卷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榮曰:夫欲去有累,所以歸無為,而惑者聞無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為大道,土塊為至心。恐其封執無為,不能懸解,故云無為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無不為,非無為也,有為而歸無為,非有為也。此則為學為道,道學皆志,唯動與寂,寂動俱息也。○成疏:至寂而動,即體而用,故無所不為也。上卷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明有事無事,得失不同。
  取天下常以無事。
  御注:無為無事,天下歸懷,故可取天下。○御疏:此勸人君行無為也。取猶攝化也,攝化天下,必須無為無事,無事則下人不擾,無為則百姓自安,以斯臨往,于何不可。所言常者,無事御物,不可斯須離也。○河上公曰: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勞煩也。○榮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取天下,取,攝也,忘則無合無不舍,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得可,皆不可也。○成疏:取,攝化也。言攝取宇內蒼生,令其歸善者,常以無事無為而化之也。雖復應物施為,而心未嘗有事,此即動而寂也。故《莊子》云:孰弊弊焉,以物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御注:有事則煩勞,勞煩則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也。○御疏:夫有事謂政令煩苛,禁網凝密,令苛則人擾,網密則刑煩,百姓不安,四方離散,欲求攝化,不亦難乎。故此有事則不足以取天下矣。○河上公曰: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也,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取,治也。○榮疏:取,攝也,忘則無合無不舍,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得可,皆不可也。○成疏:及其心未虛忘,以事為事而有事者,斯則事異無事,無事異事,動異於寂,寂乖於動,如此之人,不足以攝化天下也。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即事無事,雖應無心,故次此章,即顯聖人無心,而能赴感。就此章內,文有三重,第一明聖人無常心,有感斯應,第二明善救蒼生,而無棄舍,第三顯衆生耽染,故聖起慈悲。
  第一明聖人無常心,有感斯應。
  夫太帝乘時,面離方而設教,真君御物,握乾軸而安民。鼓腹咸歌,不荷皇王之帝力,披衿自味,豈知天地之深功。十亂齊驅,見周家之化溢,八元斯事,酌堯代之風清。故曰聖人無心,股肱畢力,為理日亂,易節不傾,久自推移,任玄功之濟物,開赤心於天下,為欲化人,既同百姓之心,匪慄慄之云乎。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御注: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心雖無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為心爾。○御疏:聖人虛忘,物感斯應,應必緣感,感既不一,故應無常心。心雖無常,義存慈救,以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導,故云無常心。○河上公曰:聖人無常心,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也。以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嚴曰:無心之心,心之主也。夫一人之身,去心則危者復寧,用心則安者復亡。若上含道德之化,下包萬人之心,物無大小,視心如身,去我情欲,取人所安,與人大同也。○榮曰:君上無心於有為,任百姓之自化,聖人無情以分別,逐萬有而感通。○成疏:體道凝淡,虛懷絕慮,心與太空均其寂泊,故無心也。百姓,衆生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故以百姓心為心。既無心而應,亦不應應也。
  第二明善救蒼生,而無棄舍。
  善者吾善之,
  御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善信也。○御疏:此應感之義也。吾者,聖人也。善者,回向正道之心,聖人獎之以進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吾善之大善也。○河上公曰: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嚴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誠實也,感德以變其情也。○榮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今既無心分別,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亦善則與不善皆善,是以謂之得善也。○成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善者為無欲修學之士,不善者謂有為滯境之人。普以平等勝善教之,令其得善,此則以百姓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