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宗廟傾,萬民喪,自然之應。○榮曰: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專飾兵而用武,四郊多壘,五兵斯起,戎馬生於郊也。理不內明,心王無道,馳六識之馬,遍萬境之中,得失紛紜,是非交爭。○成疏:郭外日郊,無道之人,臨於海內,禽荒色荒,四方不靜,多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軍戎兵馬出生郊外。治身者,言躁競之夫,心不懷道,縱於六根兵馬,馳騁塵境之中,內不覽真,恒緣外物,故云生郊也。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謂午也,正陽之精生於午,午者馬也,故心欲束則東,欲西則西,欲南則南,欲北則北。心有四門,能知四方,晝夜所見,夜寐則夢。心中有道,則正氣流行,支體滋潤,髮膚玄長,故卻走馬以糞之。心無道則生淫亂,戎馬四走於郊,邪脉政以害身,故曰戎馬生於郊。
  第三明廣顯躁競之心,咎釁彌重。
  罪莫大於可欲,
  御注:心見可欲,為罪大。○御疏:犯法為罪,貪求為歌,言戎馬生郊之罪,由人君貪求土地,見土地可欲,欲心興動,將貪求,此罪之大者,故云罪莫大於可欲。○○河上公曰:好色淫也。○榮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有道之人,遺情去欲,罪禍自除,無識之徒,縱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積成禍,幽顯咸亨,惡積成殃,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侯祖先,答也。○成疏:罪,摧也,言為苦之所摧逼也。可欲,境也,言前境美麗,稱可欲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綠,以戒修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御注:求取不已,為禍大也。○御疏:禍,害也,神不祐也,夫亡敗之禍,綠何而來。由貪土地,求而無厭,不知止足,致神道不祐,而嬰禍害。人之有過,過非一途,貪之為禍,禍之大也。○河上公曰:富貴不能自禁止也。○成疏:禍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貪前境,不知厭足,害人損物,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禍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御注:殃咎之大,莫大於欲,必令皆得,則禍深故爾。○御疏:咎,殃咎也。夫貪冒之雄,欲心增侈,得之不已,而又求之,非道得之,則不旋踵自招殃咎,不亦宜乎。可欲,謂欲而未得,初起貪心,罪輕於禍。不知足者,得而更須禍重於罪。莫甚於欲得者,謂已得,欲心尚無厭足,則咎之為過,斯甚於禍也。○河上公曰:欲得人利物且貪也。○成疏:咎,考責也,欲得之心,略無涯際,其為咎責,莫甚於此,校量深淺,禍重咎輕,欲備顯物情,故其彰三釁也。
  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勸行人。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御注: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心若知足,此足則常足矣。○御疏:以結有道之君也。言有道之君,無欲廣大,不貪土地,故於本分而知足,則為天下樂推,身安國理,此知足之足,乃至交讓而常足也。注云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謂足在於心,不在於物,循涯守分,雖少而多,有欲無厭,雖多亦少爾。○○河上公曰: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矣,無欲心也。○榮曰:除可欲則外無所求,清本性則內無所之,故言知足。動皆合道,事無不足之足也,無不足之時,常足也。○成疏:守分不貪,於行使足,恒無闕少,故言常足。欲明貪競之類,遭遇禍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貧後樂,故迷此文。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正辨有道之人知足,不知足者無道,故次此章即明有道者照而不由於心,無道者由心而不能照。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明聖人虛鑒,照不由心,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第三重結虛照之人,寂而能動。
  第一明聖人虛鑒,照不由心。
  夫大聖不作,至人無心,產清濁之兩形,何曾有物,鼓山河之二炁,不見神功。歷衆口而無言,坐虛心而自得,故不出戶天下咸知,豈同周穆迎方,空射瑶池之宴,秦皇觀日,虛稱鞭石之威。足迹雖歷於九荒,控馭徒疲於八駿,廣窺戶牖,視聽增迷,我之大聖,不出而見也。
  不出戶,知天下。
  御注: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牖而天之道可知。○御疏:有道聖君,無為而理,言教不出於戶外,淳風自洽於寰區,此可謂知理天下之道爾。又解云:人君善教,天下應之以善,則不煩出戶而天下可知,故《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則#1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此之謂矣。○河上公曰: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矣。○榮曰:觀之以道,則理無不達,照之以智,則事無不知,所謂不行而知者也。○成疏:戶者謂知覺,攀綠分別等門也。有道之人,虛懷內靜,不馳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窺牖,見天道。
  御疏:天人相應,精氣交通,人君為政以德,則象緯以之不迷,威侮五行,陰陽由其舛候。故《書》云:休徵則肅,時雨若咎,徵則蒙,恒風。若是知行發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