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治國,莫不以柔順為先也。
以靜為下。
註:陰道以安靜為謙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註:能謙下者,則常取之。○疏:以,用也。下,謙遜也。取,攝化也。言聖人君臨大國,善用謙柔,故能攝化萬邦,遐邇款附,重譯來貢,不亦宜乎。
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註:此言國無小大,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御曰: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也。○節解曰:謂泥丸居上為大國,丹田處下為小國,行一之道,閉氣嚥液,下流丹田,液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氣,胎息引之,還補其腦,推而引之,雲布四海,故上取下聚也。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之中,欽風慕義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註: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相取也。○疏:或,不定,言小國用柔,故聚於大國之中,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之懼心。用下則同,聚取斯別,故言或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註: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取畜之,使為臣僕也。○疏: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意也,不過欲兼愛小國,小國用柔者,亦無#1餘心,不過欲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註: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也。○御曰:一求臣妾,二求援事,是兩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盈滿,故云大者-宜為其下。○疏:兩者謂大小二國兼畜入事,各遂其心,雖復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宜偏行謙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輕小,未嘗以小陵大,故陵大者宜為下,此則高者抑之義也。○節解曰:兩者謂泥九丹田也,泥九欲氣升,丹田欲氣降,共成一神也。
道者,萬物之奧,
註: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疏:道者虛通之妙理,衆生之正性也,奧,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生成萬有,囊括百靈,大無不包,故為萬物藏府也。
善人之寶,
註:善人以道為身寶,故不敢違失也。○御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寶而行之,而無息累也。○疏:修道善人達見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寶而貴之。
不善人之所保。
註: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謂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也。○疏:保,守持也,流俗之耽滯物境,性情浮競,豈能守持也。
美言可以市,
註:美言者獨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美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
註: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自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也。○御曰: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之行,可以加人,以况聖人,以甘善法味之言,尊高清冷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疏:不善之人,心行澆薄,言多佞美,好為飾詞,猶如市井,更相覓利,又不能守弱偽謙,後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遠乎。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註: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時,無有棄民,德化淳也。○御曰:不善之人,亦在德化而已,何棄遺之有乎?○疏:奚,何也,言聖道冥通,救物弘普,縱使衆生不善,何有棄心,慈救覆被,接濟無遺。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註:欲使教化不善人也。○疏:既接濟無遺,宜設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統萬機,置三公而論道。調治陰陽,輯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開闢已來,真君出世體道,權應而為帝王,上以象三清而置僚署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註: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也。○疏:拱璧,抱璧也。謂圓全大璧也。駟馬,一乘車也。古者召士,必先齋拱璧,後遣駟馬之車,言縱有高蓋全璧,富貴榮華,亦不如無為坐忘,修進此道,何者?夫修道可以長生,富貴適為大患,故廣成子云:人生處世,如雲翔空,氛藹俄爾,以此格量,不如遠矣。○顧曰:皎潔修名,謂之尊行,自尊於行者,可以加勝於人,殊非至也。○孫曰:美言可以奪衆貨之價,尊行可以加衆人之上,夫道之出言,淡乎無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豈華詞以悅百姓之耳,飾行以耀萬物之目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
註: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也。○顧曰:無假遠索,日日求之,但行積於身,得之於心,玄悟在我也。
有罪以免耶?
註: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刑誅,修道可以解怨,免於衆邪也。鳩摩羅什等曰:迴向善道,以免諸惡。
故為天下貴。
註:道德洞達,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御曰:道在悟不在求,不如財帛,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耶?故可為天下貴也。○疏:言曩昔聖人所以珍貴此道者,何耶?只為不經一日,求之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