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
  無有入無間,
  註:無有謂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通神明,濟群生也。○御曰:無有者,不染塵境也,心中無所有也。無間者,道性自然清净,妙體混成,一無問隙。夫不為可欲所亂,令心境俱靜,一無所有,則心與道合契,出入無間。○疏:間,隙也。言顛倒之流,見空為有,達觀之士,即有而空,故言無有也。入,契會也,有為粗疏,故有隙。無為微密,故無間也。而即有即無,故能入無間之理也。○車曰:言水之與風,本無質相,金石骨髓,亦無間隙,風之與水,已能縱入,行之所攻。至妙之道,本自無形,煩惱結陋,又無間竅,道之妙惠,早已入訖,原其結縛之由,要其頑執之本,投其悟解之藥,開其正性之機,此即無有入無間也。
  吾是以知無為有益。
  註: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
  不言之教,
  註:道法不言,師之以身。
  無為之益,
  註:法道無為,治身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於人,不煩勞也。○孫曰:柔能破剛,無能遣有,以是知無為之教,大益於人。
  天下希及之。
  註:天下者人主也,希能有及道之無為治身治國也。○疏:所謂不言,非關杜口。在理即有即無,在教亦即言即默。即言即默,故名不言之教。即有即無,故名無為之益。益既不益而益,教豈教而教哉,斯乃窮理盡性,蓋世之談,世間名教罕能及者,故言天下希及之。○顧曰:則天玄默,而風俗自移,故日不言之教。法道無為,人物自化,故言無為之益。
  名與身孰親?
  註:名遂則身退也。○御曰:名者實之賓,世人徇名以亡身,故設問誰親,欲令去功與名,而全其真。○疏:身,內也,實也。名,外也,賓也。孰,誰也。世人皆求外喪內,貪名喪實,何者?夫令譽芳名,本為身也,身既為名,身死名竟何施。老君愍玆顛倒,故覆云名之與身,誰是汝親乎,而汝貪名忘身耶。以斯格量,親疏可見,故《莊子》云: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也。
  身與貨孰多?
  註:財多則害身。○御曰:徇多將以求財,財得而亡身,故設問孰多,欲令擲玉毀珠,以全其身。○疏:夫資貨者,本為我身,迷惑之徒,喪身徇貨,故老君責言汝去貨存身利多,為聚貨喪身利多耶。故《莊子》云:盜跖死利於束陵之上。
  得與亡孰病?
  註:好得利則病於行也。○疏:夫多責得財必喪己,少欲亡貨則存身。然則得是喪己之徵,亡是存身之驗,喪己可以為病,存身可以為樂,世人翻以得為適,以亡為病者,不亦謬乎。故教主言:得與亡,定誰是病。
  甚愛必大費,
  註: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甚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疏:費,損也。為是義,故甚愛名譽之人,必勞形休心,費神損智,此一句解名也。
  多藏必厚亡。
  註: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生有攻劫之憂,死有掘塚剖棺之息。○疏:夫多藏賄貨於府庫者,必有劫盜之息,非但喪失財物,亦乃害及己身,其為敗亡,禍必深厚。故《書》 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莊云:大儒臚,傳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於是以金鎚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是也。此一句解貨。
  知足不辱,
  註: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其身。○疏:體知財賄虛假,守分不貪,清康知足,故無恥辱,此一句解貨。
  知止不殆,
  註:知可止則止,財利不累於身心,聲色不亂於耳目,終身不危殆也。○疏:既悟名譽非真,所以止而不著,全身遠害,故無危殆。上經云: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此一句結名。
  可以長久。
  註: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常在於己,治身則神不勞,治國則民不擾,故可長久。○疏:知止於名,知足於貨,忘名忘利,則可長可久。此一句總結名。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四竟
  #1案此條注文,見於道藏本陳象古《道德真經解》卷下。象古為北宋末承議郎。故可知本書應出於北宋末南宋初,絕非南齊顧歡所述,亦非唐人編集也。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五
  吳郡徵士顧歡述
  大成若缺,
  註:謂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註:其用心是則無弊盡時也。○御曰:謙則受益,故無困弊時也。○疏:言行業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雖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為能忘其成,故終日貨用而無弊損。是以《莊子》云:小成隱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不見成而缺,故如缺而實成,不見缺而異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盈若沖,
  註:謂道德大盈滿之君,若沖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
  其用不窮。
  註: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疏:沖,虛也。靜,盡也。言道德大滿之人,能滿其滿,故能滿如似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