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拔苦,安平則語其與樂。
  樂與餌,過客止。
  註:餌,美也。過客一也,人能樂美於道,則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處虛,忽忽如過客也。○疏:樂,絲竹官商也,餌,飲食滋味也。樂有聲可悅,餌有味可養,可悅可餐,故塹過之客逢必止住耽愛也。
  道出一禹,淡乎無味,
  註:道出入於口淡泊,非如五味有酸鹹苦甘辛也。○疏:至道虛寂,其體希夷,所以出言淡然無味,非如可翫可悅,故音樂有聲,行者為之止住,道言無味,學者罕見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能淫聽有聲之聲,詎能咀嚼無味之味耶。深嘆愚徒,故有斯譬。
  視之不足見,
  註:足,得也。道無形,非若五色之有青黃赤白黑可得見也。○疏:至道窈冥,妙絕形色,非如餚撰等法,故不可以眼識求。
  聽之不足聞,
  註:道非若五音,有官商角微羽可得聽聞也。○疏:大音希聲,非體商角,豈如鐘鼓可以耳聞,聖道出言,其例亦爾。
  用之不可既。
  註:用道治國,則國富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無有既盡之時也。○御曰:以道靜鎮,初無言教,故視不足見,聽不足聞,淳風大行,萬物殷厚,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既,盡也。○疏:至道之言,淡然虛遠,非聲非色,絕視絕聽,若鏡之心,物來斯照,如聖之智,感而遂通,是知無用之用,其用難盡。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
  註: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疏:翕,合也,斂也。將欲行權,攝化群品,令其翕斂不為貴染者,必先開張縱任,極其奢淫,然後翕之。昔老君西入屬賓化道之日,初恣其凶勃,然後化之以道是也。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註: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害也。○ 疏:欲令歸道柔弱,必先極其強大,然後示之以雌柔。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註:先興之者,歌使其驕奢至危也。○疏:欲廢其殘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極,可以廢之也。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註: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疏:先恣其惡,名為與之。後令歸道歸善,名為奪之。故老君先示凡迷,所以恣其剛戾,後見神通,於是惡人降伏,方得奪其凶惡,令歸善道。此四對義勢相似,只言初淺後深耳。上機之人,聞實即悟,下機之人,要假於權,此則增治陳也。
  是謂微明。
  註:此四事者,其道微,其效明。○御曰:經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權。權,反經而合義者也。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譎。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信矣。故老君前章示執大象,斯謂之實。此章繼以翕張,是謂之權。欲量衆生根性,故示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致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將欲翕斂衆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翕斂之矣。強弱等義,略與此同。此道甚微,而效明著,故云是謂微明也。○疏:上來權道,雖復微密,而甚有明驗也。
  柔弱勝剛強。
  註:柔弱者久長,剛強者生亡。○疏:柔弱實智也,剛強權智也,欲教化衆生,故須權智,確論二智,實智勝也。
  魚不可脫於淵,
  註:魚脫於淵,為去剛得柔,不可復制。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利器者,謂權道也,治國權者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疏:脫,失也。利器,權柄也。魚藏於水,權隱於心,故物莫之害也。魚失水為物所擒,權示人即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三竟
  #1臣:原作『巨』,應作臣。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四
  吳郡徵士顧歡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註:道以無為為常。○疏:凝寂之道,寂爾無為,從體起用,應物施化,故日而無不為。前句是本,後句是迹,此明本迹,迹本寂動,動寂之義也。○蔡曰:道體凝寂,真際不動,故日無為。應物而動,物無不用,故日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註:侯王而能守道,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御曰:妙本清净,故常無為。物恃以生,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天下純樸。○疏:萬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八荒萬國,自然從化。行人亦爾,所以偏舉侯王者,明君王為化,利物弘多也。○杜曰:德能伏物,道在則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懷德,不嚴而化。○羅什《內解》曰:心得一空,資用不失,萬神從化,伏邪歸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註:吾,身也,無名之樸,道也。萬物以化,效於己也。復欲作巧偽者,侯王當以身鎮撫之以道德也。○御曰:言人既從君上之化,無為清淨,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將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道也。○疏:作,起修也,樸,道也。言衆生初起修者,必有心欲於果報也。既起斯欲,即須以無名樸素之道安鎮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顧曰:作謂偽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