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所。
逝日遠,
言遠者窮於無窮通,布氣天地,無所不通也。
遠曰反。
言其遠不越絕,乃復反在人身。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天大者,無所不蓋。地大者,無所不載。王大者,無所不制。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八極之內有四大,王居其一。
人法地,
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有功而不置。
地法天,
天湛泊不動,施之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也。
天法道,
道法清浄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然生長。
道法自然。
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
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草木花葉輕故零落也。根重故能長存也。
靜為躁君。
人君不靜則失威,治身不靜則身危。龍靜故能變化,虎躁故虧夭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輜,靜也。君子終日行道,不離其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榮觀謂宮闕。燕處,后妃所居。超然,遠避而不處。
奈何萬乘之主,
奈何者,疾其時傷痛之辭。
而以身輕於天下。
王者至尊,而於其身行輕躁乎。疾時王奢恣輕淫,失其精也。
輕則失臣,
王者輕淫,則失其臣。治身輕躁,則失其精也。
躁則失君。
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者無轍跡,
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言謂擇言而出之,則無瑕謫過於天下也。
善計不用籌策,
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知也。
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戶有關可得開也。
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以道結事者,乃結其心,不如繩索可得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
故無棄人;
使貴賤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聖人所以順四時,以救萬物之傷殘。
故無棄物。
聖人不賤石而貴玉,視之如一。
是謂襲明。
聖人善救人物,是謂襲明大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人之行善者,聖人則以為人師也。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用也。人行不善,猶教導使為善,得以給用。
不貴其師,
獨無輔也。
不愛其資,
無所使也。
雖知大迷。
雖自以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也。
是謂要妙。
能通此道,是謂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其卑微,去其雄之強梁,就其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之游深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
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德常在,不能離於己也。
復歸於嬰兒。
復當復志於嬰兄,惷然無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達,當守之以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其德常在。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人能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己,不復有差忒。
復歸於無極。
德不差忒,則久壽長生,歸身於無窮極#7。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汙濁也。知己之有榮貴,當守之以汙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足,止也。人能為天下谷,德乃止於己。
復歸於樸。
復當歸身於質樸,不復為文飾。
樸散則為器,
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若道散,則為神明,為日月,分為五行。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
故大制不割。
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害。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於精神。
無為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將欲取#8天下,欲為天下主也。而為之,欲以有為治民。
吾見其不得已。
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