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註
經名:道德真經註。又名《河上介章句》。據傳為西漢初隱士河上合撰,傳授漢文帝。一說出於東漢。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
河上公章句
體道第一
道可道,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輝,滅跡匿端,不可稱道也。
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常名當如嬰兄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在石間。內雖昭昭,外如頑愚。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之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者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1、有剛柔,是其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2,如母之養子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3;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以觀道之要妙1。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囋叙明是非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謂同於人心。異名者,所名曰異。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
同謂之玄。
玄,天也。謂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
玄之又玄,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濁辱則生貪淫。
眾妙之門。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妙之門戶。
養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自揚己美使顯彰也。
斯惡已;
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為善,
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爭也。
故有無相生,
見有、而為無也。
難易之相成,
見難而為易也。
長短之相形,
見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傾,
見高而為下也。
音聲之相和,
上唱下必和也。
前後相隨。
上行下必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
以身師道。
萬物作焉而不辭,
各自動作,不辭謝而逆止。
生而不有,
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為而不恃,
道所施為,不望其報。
功成弗居。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惟不居,
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4。上六句有高下長短,若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安民第三
不尚賢,
賢謂世俗之賢。辨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也。
使民不争。
不争功名,乃自然也。
不貴難得之貨,
言人君不御好珍寶,則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也。
使民不為盜。
上化清浄,下無貪人。
不見可欲,
放鄭聲,遠佞人。
使心不亂。
不邪淫也。
是以聖人之治,
說聖人治國與治身。
虛其心,
除嗜欲,去煩亂。
實其腹,
懷道抱一,守五神也。
弱其志,
和柔謙讓,不處權也。
強其骨,
愛精重施,髓滿骨堅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反朴守淳。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思慮深,不輕言。
為無為,
不造作,動因循。
則無不治。
德化厚,百姓安。
無源第四
道冲而用之,
冲,中也。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
或不盈。
或,常也。道常謙虛不盈滿。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淵深不可知也,似為萬物之宗祖。
挫其銳,
銳,進也。人欲銳情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見也。
解其紛,
紛,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
和其光,
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闇昧,不當以曜亂人也。
同其塵,
當與眾庶同,不當自殊別。
湛兮似若存。
言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