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者,體常道也。故無為者復樸,復樸則自然寡欲。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情性而復其初。故聖智之疵,仁義之亂,巧利之盜,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是以聖人絕有為之學,處無為之事,何憂之有?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在學者自為分別,其於失性傷生均矣。人之所畏者,喪生也,學以多方喪生,不可不畏,所以絕學也以多方之故,故荒兮不得其中矣。夫學之初也,以時習之,熙熙而悅,故如享太牢之味而失其恬淡,如春登臺之觀而失其寂寞,我獨怕兮懷天地之始,如嬰兒之未孩也,乘乘兮其動也,似無所歸矣。學之中也,聞見務多,日有所益,故皆有餘,我則為道日損,獨若遺也,動靜之間,天機不張而默與道契,純純兮不為賢人之用心矣。學之極也,文過而質滅,昭昭如日月之揭,博勝而心溺,察察有淵魚之見,我則獨守本根,若昏而無外視之昭也,悶悶而無外通之察也,忽兮若海,寂兮其靜也,似無所止矣。由初以至極,因於積習,故皆有以,我獨頑且鄙而無以為也。然則我何異於人哉?貴求食於母而已。天地乃萬物之母也,人皆食穀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之氣,故能不死,此其所以異。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孔者,自子至乙,三陽在焉,杳冥之間,乾道已具真精,應物之時也。德者,道之在我也。容者,貌肖天地也。若得此時真精而之我天地,則道自歸之矣,故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者,以陰陽言之也。德之為物,為形為質,故道之為物,為陰為陽。恍兮者,道在天而為陽也,陽中有陰,故曰恍兮惚。應物為神,神者無中之有,謂其在天者,故曰其中有物也。惚兮者,道在地而為陰也,陰中有陽,故曰惚兮恍。應物為氣,氣者有中之無,謂其在地者,故曰其中有象也。杳兮冥兮,其中有精者,天地之間陰與陽并,展轉變化,遂為物精,吾思是道,本出杳冥也。其精甚真者,應於上元也。其中有信者,應時不忒也。道亘古今而常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天地乃萬物之甫也,在我而貌肖天地,是謂以閱眾甫。必言甫者,為天地有父之用也。夫何以知眾甫之然哉?精以集神,神以化氣,氣以化物,物化之間由環之無窮,眾甫之變日逝而不停,故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聖人所以貴精者,神可以不死,可以不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常道應物而不爭,故曰曲則全。地道大直而若屈,故曰枉則直。天道沖虛而若谷,故曰窪則盈。王道守樸而無為,故曰弊則新。此四者,域中之四大也,雖分四大,實本一道,道一而已矣。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寧,侯王得之以為天下貞,故曰少則得。若降本流末,而從事於有為,則為有所縈,億載無畢,故曰多則惑。是以聖人知至道不煩,殊途一會,故抱一為天下式。於是體四者之道,以應世而無任己之累焉。不自見者,體曲則全之道,故明矣;不自是者,體枉則直之道,故彰矣;不自伐者,體窪則盈之道,故有功矣;不自矜者,體弊則新之道,故長矣。然其應物,則皆以常道為本,常道不與萬物交爭焉,故天地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天何言哉?聽之不聞而已。希言者,天道也,故常自然。飄風驟雨,天地不常之氣也。天地不常,尚不能久,人若不常,其德安可從事於道?故從事於道者,體大道空虛而無為,存而生之,亦同乎道矣,體上德清靜而無慾,守而畜之,亦同乎德矣。如飄風驟雨之類非常,則正復亡癡盲而持自咎,亦同乎失矣。於道者,飛昇南宮,是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延壽長年,是德亦得之;同於失者,鬼道相連,是失亦得之。三者取信於人,皆必至之符也,若信不足,乃有不信矣。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