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此章言世之刑罰不足恃以為治也。民不畏死,吾奈何以死懼之。使民果畏死,有為奇者,執而殺之,則殺一人足以為治矣。然愈殺而愈不可禁,則刑之不足恃也。秦人用法嚴,其網密,而姦宄不勝。漢用法疏,網漏吞舟之魚,而天下歸於漢。此亦足以見矣。天道福善禍淫,是有司殺者,於冥冥之中不可逃也。若必欲代司殺者殺,如代大匠斲,未有不傷手者也。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上多取則下貧,上有為則下亂,必然之理也。我欲厚其生,則不顧人之生,我厚而彼薄,彼安得不輕死。聖人之於生,蓋不得已。彼視其生若無以生為也,豈肯厚吾之生,而奪人之生哉?是之謂賢於貴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此章汎言柔弱之必生、剛強之必死。柔弱雖非所以為道,而近於無為,剛強雖未離於道,而涉於有為。無為則去道不遠,有為則吉凶悔吝隨之,則益遠於道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
  裒多以益寡者,天之道也。裒寡而益多者,人之道也。惟聖人又能以己有餘而奉人不足,故其能及萬物不恃其能,功蓋天下而不居其功,利澤施於天下而不歡其賢,唯有道者而後如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水無情,尚以柔勝,而況於物之有情乎?書曰: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三代嘗以是德民矣。此之謂受國之垢,受國不祥。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怨之不可以和,猶火之不可寒,水之不可熱。若強和之,亦必餘怨。以此為善,皆未足也。是以聖人治天下,如執左契以求於左契,恩怨取於吾何心哉?如契之合適於符而已。苟有不合,不強其所無,不責之也。聖人之治天下,如司契者之求合大小長短,彼覺有契自合其合,而吾無容私焉,若必欲強通之,是司徹,非司契也。天道亦然。天道無親,常不失善,蓋亦司契而已。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則什伯之才用。什伯之才用,則大者棄矣。民輕其生,則遠徙而不顧,徙而不顧則無所不為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愛其生而不遠徙,則雖有舟車無所用,雖有甲兵無所陳,復結繩而治之,猶可也。使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各安其安,雖鄰里相望而不往來,必其衣食足而無求,然後可以至此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言之信者不必美,美者未必信。言之善者不必辮,辮者未必善。知之正者不必博,博者未必知。聖人於道,無分毫愛惜之心。惟淺狹者自以其淺狹,而疑人以為未必信、未必善、未必知,或溺於美,或惑於辮,或流於博,皆不能有得也。豈知聖人於道,如海之大,施而不積,既以為人而己愈有,既以與人而己愈多。恨世之人器量之微,求於我者狹,不足以與之也。亦如天焉,利物而天不害而物不爭。故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道德真經義解卷之四竟
  #1然能救物:『然』後疑脫『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