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64-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解义-宋-章安-第1页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
  經名: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宋代章安對宋徽宗獅注的解義,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序
  臣聞道非言無以致顯,言非經無以載道,道之不行也,以經之不傳,經之不通也,以旨之不明。周季道降德衰,諸子嗣興,私其異端,自名一家,其巧辭渺論,漫不足以索理,迭為簧鼓,流於虛偽,浮石沈木,肆為邪說,喪其性命之真,而陷溺桔亡,不能求復。老氏著言五千,明道德之常,將以絕學返樸,復乎無為,而鎮以清净,此載道之經也。然辭簡旨奧,窮之益遠,測之益深,非夫神解,蓋不得以議其略,此經之所以難傳也。
  主上生知之學,天縱神聖,微言奧義,非苟知之,實允蹈之,發於宸藻,著為成書,雖相去老氏於千載寥寥之後,言若符契,真常妙本,坦然明白,此經之所以傳,旨之所以明,道之所以行也。臣實非常之遇,謹齋心滌慮,凝神致一,恭讀聖製,精思索至。臣之蔽蒙,豁爾抉發,恍若有得,輒不自已,妄意管見,仰稽睿訓,演為《義解》,離為十卷。井蛙甚下,識固不達於雲天,瑩爝至微,明實難增於日月。然道化廣被,雖一介之微,得以形容天地造物之妙,亦足以彰聖治元功道被極致也。萬有一遇,釆擇之幸,抑亦使天下萬世,知太平盛際,不以人微廢言,見經之所以傳,道之所以行,豈不韙歟。
  臣章安謹序。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卷之一
  登仕郎臣章安撰義
  道經
  御注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一旦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君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其辭簡,其旨遠,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
  臣義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命之曰道。有一未形,物得以生,命之曰德。道本無名,謂之道者,即人之所共由者而為言也。德本自得,謂之德者,即有心所同得者而為言也。惟道無垠,虛湛常存,惟道無體,微元常真,絕於有無之域,泯於彼是之居,在體為體,在用為用,天地雖大,未離乎內,秋毫雖末,待之成體。萬物終始出入,未始不由於此,故謂之道,即其自心同然皆得。審乎無假,而不與物化,淵乎其居,而不與物遷,未嘗蔽虧,未嘗乘馳,心全乎天,而無得喪之累,故謂之德。道無體也,無體則不涉於變故,亙萬世而無弊。德在我也,在我則無待於外,故充一性而常存。周衰文弊,天下奔馳於末流,多駢於聰明,淫僻於仁義,素樸日鑿,而不能朝徹見獨。留連乎榮辱之境,盪摩乎好惡之場,至於以人滅天,以故滅命,何道德之云。故老君著書九九篇,絕學返樸,復乎道紀,深根固柢州冥於泰初。以道名之常,論天地萬物之始母。以有無之常,觀至變至精之徼妙。復命以體神,知和以守氣。道常而復乎無名,德常而至乎歸樸,皆所以明道德之常也。有常而不變,故謂之經。緯則錯綜往來,故謂之變。經有一定之體,常而可久之義也。言意曰辭,指意曰旨,惟載道之言,故簡而當。寓道之旨,故遠而明。道固不可以言傳也,道固不可以旨喻也,求夫言迹之間,固非所以得道。然拾夫言邊,則道又不可得而形容。惟冥於道者,契會於言意之表,合乎元一,而復乎真常,故曰默識而深造之。噫,道非有心者所能遠,亦非無心者所能近,默識深造,是謂玄同。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御注曰:無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曰道不當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焉,當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真常也。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臣義曰:道至虛也,寓天下之群實而不見其吵畦,故無體之可言。道至靜也,對天下之群動而不涉於緒使,故無方之可名。道不可言也,托於言聲之間,皆道之糟粕爾。道不可名也,寓於形器之域,皆道之筌蹄爾。可道可名,屬於諸有,如事物焉,廢興新故之不停,如四時焉,旋復代謝之不一。應理適變,各可其可,豈真常耶。真常妙本,先天地而不弊,後天地而不窮,玄冥自契,豈容聲哉。伏羲得之,以襲氣母,可謂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所以會道之體也。其常道歟?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可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所以契道之用也。其常名歟?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又安得以新故始終議其將?故曰莫知其終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御注曰:道常無名,天地亦待是而後生,《莊子》所謂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故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故有名為萬物之母。
  臣義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故無名者,氣之始也,天地得我以生者也,故為天地之始。有一而有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有名者,數之起也,萬物得我以成者也,故為萬物之母。以其氣始謂之始,以其生生謂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御注曰:《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