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36-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南华真经口义-宋-林希逸-第48页

r>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內支盈於柴柵,外重繼繳,睆睆然在繼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以其趣舍形諸言語,見諸顏色,與人爭是非,胸次為之梗礙,故曰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鷸冠、搢笏、紳修皆儒者之服也,衣服必以禮強自拘束,故曰以約其外。搢,笏,執也。紳修,長帶也。其在於內也支塞充盈如柴柵然,言胸中不自在也。外為禮文束縛如罪人被束縛然,繼繳,繩縛也。睆睆,目視之貌。人見其自苦如在束縛之中而彼自以為得,是罪囚之人與囊檻之虎亦以為自得乎。極口以詆楊墨亦已甚矣。交臂,束其手也。歷指,繩縛其手而指可數也。囊與檻並言,亦猶俗言胡孫入布袋也。
  南華真經口義卷之十四竟
  #1也常一也:明本作『恆常也』。
  #2夫:原作『天』,據明本改。
  #3三:原作『二』,據明本改。
  #4#5狸:明本作『留』。
  南華真經口義卷之十五
  鬳齋林希逸
  外篇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帝道、聖道本難分別,莊子之意蓋以帝為三皇,聖為五帝也。運而無積即是純亦不已。無積字更分曉。此段主意卻在靜字上。至靜之中,運而無積,何嘗是枯木死灰,但讀者不察之耳。六通四辟,猶言東西南北,上下無所障礙也。昧然者,冥然之意也。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此一句最精神,言聖人非以靜為好事,故欲如此靜。萬物不足以撓動其心,故不求靜而自靜也。鐃與撓同。以水以鏡為靜之喻,即眼前說話,但是文字精到。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把一靜字演作八字,要得分曉也。平,定也。至,極也。言此乃天地一定之理,道德極至之事也。休,止也。言帝王聖人之心止於此也,亦猶曰止於至善也。休則虛,即惟道集虛,吉祥止止也。但此下又言虛則實,實者,倫矣,發得又精神。虛則實,即禪家所謂真空而後實有也。倫,理也,實理之中自有條理,便是渾然之中有粲然者。上句發了虛則實,下句又言虛則靜,靜則動,便是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動而無不當其宜,故曰動則得矣。任事者責,言各任其事而盡其責,是無為而無不為也。俞俞,安樂之貌。憂患不能處,言不入於憂患也,處有陷入之意,憂患不能入便是仁者不憂。年壽長久便是靜者壽也。四句以虛靜無為字相生成文,此莊子筆法也。到此又提起虛靜恬淡八字,而斷之以萬物之本,本者,初也。言此理出於未有萬物之初,處上即南鄉之君也,處下不仕者也。玄聖素王,言有聖人之德,無聖人之位也。退居而閑游,隱者也。進為而撫世,用於時者也。觀此一句其意何嘗不欲用世,何嘗不以動靜為一。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靜則為聖,動則為王,即是內聖外王四字。無為也而尊,尊,貴也,言天下之道莫貴於無為也。樸素,無文采也。雖若樸素而天下之美莫過於此,故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明白者,言曉然如此也。若知此天地之德,則可以與天為徒,故曰與天和者也。和,合也。大本大宗,即是贊美自然之德,與自本自根意同。均調天下則與人合,亦猶堯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既曰天和人和,又曰人樂天樂,鼓舞發越其筆勢,大抵如此。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莫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此數句與大宗師篇同,卻又著莊子曰三字。前曰許由之言,今以為自言,可見件件寓言,豈可把作實話看。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天行,行乎天理之自然也。物化,隨萬物而化也。靜則為陰,動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