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25-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图经衍义本草-宋-寇宗爽-第230页

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貓;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此是偽地膽耳,為療猶同其類。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云: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處。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五月、六月葛葉上採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凡用斑貓、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翅腳,以亂髮裹,懸屋棟上一宿,然後入藥用。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主久肺勞傳尸,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日蛤蚧。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嚙斷其尾,人即不取之。凡採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蓋相似也。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蝘蜓之類也。故揚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自呼其名也。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嚙斷其尾,因得釋去。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竿狀,伺於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著尾,故不能嚙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隨,入藥亦須兩用之。或云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日華子》云:無毒。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序,以酥炙用,良。
  《衍義》曰:蛤蚧,補肺虛勞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出#9。喉中氣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中慢火煮去#10半升,濾去滓,臨臥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人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張刑部子皋病極,顧#11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蜈蚣
  味辛,溫,有毒。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圓#12,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生大吳川谷、江南。赤頭、足者良。
  《圖經》曰:蜈蚣,生吳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鄧間皆有之。多在土石人家屋壁間,以頭、足赤者為勝。七八月取之,黃足者最多。人以火炙令赤當之,不堪用。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陶隱居及蘇恭皆以為《莊子》稱蝍蛆,甘帶。《淮南子》云:騰蛇殆於蝍蛆,并言蝍蛆是此蜈蚣也。
  陶隱居云: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於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暴乾之。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當之,非真也。一名蝍蛆。莊周云:蝍蛆,甘帶。《淮南子》云:騰蛇游霧,而殆於蝍蛆。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蜈蚣亦噴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
  《日華子》云:蜈蚣,治癥癖,邪魅,蛇毒,入藥炙用。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傅兩頭肉,差。如無生者,乾者亦得。
  《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有中其毒者,以烏雞屎水調稠,塗咬處,效。大蒜塗之,亦效。復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條乾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13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鹽亦效。
  水蛭音質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一名蚑,一名至掌。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採,暴乾。
  《圖經》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一名馬黃#14;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名草蛭;生泥中名泥蛭。并能著人及牛、馬股經間,嚙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產育為害亦大。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六月採,暴乾。一云採得當以□竹筒盛之,待乾,又用米泔浸經宿,然後出之,暴已。又冬月豬脂煎令黃,乃堪用。乾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緩急所須,亦不可得。崔知悌令預收養之,以備用。此物極難死,加火炙,經年,得水猶可活也石蛭等并頭尖腹粗,不堪入藥,誤用,則令人目中生烟不已。漸致枯損,不可不辨也。
  《藥性論》云:水蛭,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勞癥塊。能治血積聚。
  陶隱居云:蚑,今復有數種,此用馬蜞,得嚙人腹中有血者,仍乾為佳。山蚑及諸小者皆不用。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祐,亦是物性兼然。
  《日華子》云: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