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一名巴椒,一名蓎藙蓎音唐,藙音毅。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杏仁為之使,畏款冬。
  《圖經》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鋒刺。葉堅而滑,可煮飲食,甚辛香。四月結子,無花,但生於葉間,如小豆顆而圓,皮紫赤,八月釆實,焙乾。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裏白、氣味濃烈耳。
  《藥性論》云:椒目,使,治十二種水氣。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蠟溶為筒子,內耳中,抽腎氣虛,耳中如風水嗚,或如打鐘磬之聲,若暴聾,一日一易,若神驗。
  《唐本》注云:椒目,味苦,寒,無毒。主水腹脹滿,利小便。今椒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日華子》云:漢椒,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椒目主膀胱急。又云:椒葉,熱,無毒。治賁豚,伏梁氣及內外腎釣,并霍亂轉筋。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
  《聖惠方》: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用刀破蛇尾,內生椒三二粒,裹著,須臾即出。
  《外臺秘要》:治瘡腫。生椒末、麵、釜下土末之,以大醋和,傅之。
  《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取生椒擇之洗淨,以布帛裹著丸囊,令厚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出#4差。
  《孫真人方》:十月勿食椒,食之損氣傷心,令人多忘。又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斗門方》:治腹內虛冷,久服駐顏。用生椒擇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漿水浸經一宿,盡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去積年冷,暖臟腑,久服則能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妙。
  《勝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桐子大,茶下十丸。
  《衍義》曰: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椿#5之。播取紅,如未盡,更揀,更椿,以盡為度。凡用椒須如此。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將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皂莢
  味辛、鹹,溫,有小毒。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生雍州川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採莢,陰乾。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圖經》曰:皂莢,出雍州川谷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此有三種:《本經》云:形如豬牙者良。陶隱居云:長尺二者良。《唐》注云:長六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
  《唐本》注云: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厚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皂莢,使。主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又曰:將皂莢於酒中,取盡其精,於火內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云: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頭長髮#6。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云: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雷公云: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蚛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盡為度。然出捶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蚛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裏白嫩肉,消去黃,用銅刀細切,於日中乾用,其子消人腎氣。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薑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臺秘要》:治卒中風口喎。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左喎塗左,右喎塗右,乾更傅之,差。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內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齆鼻。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入鼻中。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大。皂角剝炙令黃,剉三升,酒一斗漬,合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間。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