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塗上。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本方。
  陶隱居云: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桑耳斷穀方云:木檽,又呼為桑上寄生,此云五木耳。而不顯四者是何木。按老桑樹,生燥耳。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人採以作菹,皆無復藥用。
  陳藏器云: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乾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細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葉椏者名雞桑,最堪入用。椹,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饑。多收暴乾。搗末蜜和為丸。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桑白皮,使,平。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桑耳,使。一名桑巨#2,又名桑黃。味甘、辛,無毒。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孟詵云: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臟。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又桑葉炙煎飲,止渴,如茶法。
  《日華子》云:桑白皮,溫。調中下氣,益五臟,消痰止渴,利大小便#3,開胃下食,殺腹臟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山桑根皮。又云:桑耳,溫,微毒。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雷公曰:凡使,六#4年已上向東畔嫩根,採得後,銅刀剝上面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於槐砧上用銅刀剉了,焙令乾。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此藥惡鐵并鉛也。
  《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髮脫落。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不過十度良。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
  《外臺秘要方》:治偏風及一切風。桑樹枝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用井中一沉,恐酢壞。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取桑樹汁,先以髮拭口,次以汁傅之。
  《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每衄發,以杏人#5塞鼻,數度即可。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剉,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內少米,勿入鹽。又方:產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又方:治金瘡止痛。取桑柴灰研傅瘡上,佳。
  《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剉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
  《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綠雲散:桑葉好者,淨洗,熟蒸一宿後,日乾為末。水調二錢#6。
  《廣濟#7方》:治瀉血不止。桑耳一大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空心分溫三服。
  《錢相公方》:治蜈蚣及蜘蛛毒。取桑白皮汁傅之,效。
  《子母秘錄方》:治落胎下血不止。以桑木中蝎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日乾。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於此。採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每抄一二錢,食後、夜臥,以沸湯點服。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竹葉
  □竹葉,□音謹味苦,平、大寒,無毒。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生益州。淡竹葉,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瀝,大寒。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皮筎,微寒。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竹笋《蜀本》作諸笋,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服。
  《圖經》曰:□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謹按《竹譜》,□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8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然今之刺船者#9多用桂竹。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竹。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笋味甚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厚而葉長闊,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只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小異。竹實今不復用。
  陶隱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