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通典》曰:南蠻、海南、林邑國、秦象郡、林邑縣,多出琥珀。松脂淪入地下,及傍不生草木,深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焉,初如桃膠,凝成乃堅敻,光彩甚麗。
  《外臺秘要》:治魚經骨橫喉中,琥珀珠一物,貫串著繩,推令前,入至鯁所,又復推以牽引出矣。又方:從高墜下,若為重物所頓笮得瘀血。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取蒲黃二三匕服,日四五度。
  榆皮
  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性滑利。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療小兒頭瘡痂疕。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一名零榆。生穎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暴乾,八月採實,并勿令中濕,濕則傷人。
  《藥性論》云:榆白皮,滑。能主利五淋,治不眠,療齁。取白皮陰乾後,焙杵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瘥。
  陶隱居云:此即今榆樹,剝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人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公所謂榆令人瞑也。斷穀,乃屑其皮并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饑。
  孟詵云:生皮主暴患赤腫,以皮三兩搗,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39治女人妬乳腫。服丹石人採葉生服一兩頓佳。子作醬食,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卒心痛,食之良。
  《外臺秘要》:治渴,小便利非淋方。榆皮二片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千金方》:五色丹,俗名油腫。若犯多致死,不可輕之。以榆白皮末和鷄子白傅之。
  《備急方》:療身體暴腫滿。榆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
  《子母秘錄方》:療妊娠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
  《別說》云:謹按:榆白皮焙乾為末,婦人妊娠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極易,生產下兒身皆塗之,信其驗也。又濕搗治如糊,用枯瓦石極有力,京東西北人,以石為碓觜,每用此以膠之。
  《衍義》曰:榆皮,今初春先生莢者是。去上皺澀乾枯者,將中間嫩處,剉、乾、磑為粉,當歉歲,農將以代食,葉青嫩時收貯,亦用以為羹茹。嘉祐年,過豐、沛,人闕食,鄉民多食此。
  酸棗
  味酸,平,無毒。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痺,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河東川澤。八月採實,陰乾,四十日成。惡防己。
  《圖經》曰:酸棗,生河東川澤,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採實,取核中仁,陰乾,四十日成。《爾雅》辨棗之種類曰:實小而酸,曰樲棗。《孟子》曰:養其樲棗。趙岐注:所謂酸棗是也。
  陶隱居云:今出東山間,云即是山棗樹子。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乃啖之以醒睡。
  《唐本》注云: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本經》惟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用其仁,補中益氣,自補中益肝已下,此為酸棗仁之功能。又於下品白棘條中,復云用其實。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今注陶云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此乃棘實,更非他物。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
  《日華子》云:酸棗仁治臍下滿痛。
  雷公云:酸棗仁,凡使,採得後曬乾,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子#40,去尖皮了,任研用。
  《聖惠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多驚悸。用酸棗仁一兩,炒令香熟,搗細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計時候服。又方:治骨蒸勞,心煩不得眠臥。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候煮過。不計時候食之。
  《外臺秘要》:療齒蟲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是棗樹棘#41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即瘥。
  《簡要濟眾方》: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酸棗仁一兩生用,金挺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無時溫服。
  《衍義》曰:酸棗,微熱,《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嵩陽子曰:酸棗縣,即滑之屬邑。其木高數丈,味酸,醫之所重。今市人賣者皆棘子,此說未盡。殊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榦,人方呼為酸棗,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則曷若是也。其實一本。以其不甚為世所須,及礙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42為人樵去。然此物纔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窠小者氣味薄,木大者氣味厚,又有此別。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并可取仁。後有白棘條,乃是酸棗未長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