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
程树德撰
凡例
一、《论语》注释,汉时有孔安国、马融、郑玄、包咸诸家,魏则陈群、王肃亦有义说。自何晏《集解》行,而郑、王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邢、皇二疏又废。朱子至今又八百余年,加以明清两代国家以之取士;清初名儒代出,著述日多,其间训诂义理多为前人所未及,惜无荟萃贯串之书。兹篇窃本孔氏“述而不作”之旨,将宋以后诸家分类采辑,以为研究斯书之助,定名曰《论语集释》。
一、是书内容计分十类:
甲、考异。经文有与《石经》及皇本或他书所引不同者,日本、高丽版本文字有异者,均列入此门其材料则以阮元《论语校勘记》、翟灏《四书考异》、日本山井鼎《七经考文》、叶德辉《天文本论语校勘记》等为主。
乙、音读。字音读法及句读有不同者入此门。其材料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武亿《经读考异》为主。
丙、考证。自阎若璩撰《四书释地》、江永着《乡党图考》以后,世人渐知考证名物之重要。故人名、地名、器物、度数之应考证者无论矣,此外如《大戴礼》、《说苑》、《新序》、《春秋繁露》、《韩诗外传》、《中论》、《论衡》诸书有涉及《论语》之解释者,以其为汉儒旧说,亦附此门。
丁、集解。邢《疏》有可采者亦附入此门。
戊、唐以前古注。此门包含最广,上自汉末,正及于唐,中间南北朝诸家著述为《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引者备例无遗。其材料以皇侃《义疏》、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为主,计所采者凡三十八家,列举如左:
刘歆《论语注》
包咸《论语章句》
郑玄《论语注》
王朗《论语说》
王弼《论语释疑》
卫瓘《论语集注》
缪播《论语旨序》
缪协《论语说》
郭象《论语体略》
乐肇《论语释疑》
虞喜《论语赞注》
庾翼《论语释》
李充《论语集注》
范宁《论语注》
孙绰《论语集注》
梁觊《论语注》
袁乔《论语注》
江熙《论语集解》
殷仲堪《论语解》
张凭《论语注》
蔡谟《论语注》
颜延之《论语说》
释惠琳《论语说》
沈驎士《论语训注》
顾欢《论语注》
梁武帝《论语注》
太史叔明《论语注》
褚仲都《论语义疏》
皇侃《论语义疏》
沈峭《论语注》
熊埋《论语说》
季彪《论语注》
陆特进《论语注》
颖子巗《论语注》
李巡《论语注》
张封溪《论语注》
《论语隐义注》
韩李《论语笔解》
己、集注。集注文字稍繁,故采择以内注为限,外注有特别精采者始行列入。但其中贬抑圣门、标榜门户者,因有后人之辩论,不能不列入原文,可分别观之。
庚、别解。集解、集注以外,如有新颖之说,别为“别解”一门。其不止一说者,则分为一二三四以区别之。
辛、余论。清初汉学家立论,时与宋儒相出入,择其言论纯正、无门户偏见者,为“余论”一门。其有宋以后诸家注释可补《集注》所未备而不属于考证者,亦附入之。
壬、发明。宋学中陆王一派多以禅学诂经,其中不乏确有心得之语。卽程朱派中亦间有精确不磨之论。盖通经原以致用,孔氏之言,可以为修己处世之凖绳、齐家治国之方法者,当复不少。惜无贯串说明之书,仅一《四书反身录》,尚多未备。因欲后人研究《论语》者发明其中原理原则,故特立此门。
癸、按语。凡《集解》、《集注》、别解诸说不同者,必须有所弃取,别为按语以附于后。此外,自考异以下间有所见者亦同。
以上十种,非必各章皆备,无则缺之。
一、研究《论语》之法,汉儒与宋儒不同。汉儒所重者,名物之训诂,文字之异同。宋儒则否,一以大义微言为主。惜程朱一派好排斥异己,且专宣传孔氏所不言之理学,故所得殊希。陆王派虽无此病,然援儒入墨,其末流入于狂禅,亦非正轨。故《论语》一书,其中未发之覆正多。是书职责,在每章列举各家之说,不分门户,期于求一正当解释,以待后来学者,藉此以发明圣人立言之旨。
一、朱子《集注》,元明以来以之取士,几于人人习之。清初汉学再兴,始有异议者。誉之者尊为圣经贤传,一字无敢踰越;诋之者置之源不议不论之列。如王闿运所著之《论语训》,汉、魏、六朝诸家之说备列无遗,独于朱《注》一字不及,汉宋门户,隐若划一鸿沟。黄式三《论语后案》始以《集解》、《集注》并列,然其旨仍在袒汉学。实则《集注》虽考证稍疏,然字斟句酌,亦非无一长可取,不能概行抹杀。是书先列《集解》,为汉学所宗;次《集注》,为宋学所本;中间增“唐以前古注”一门,搜罗汉、魏、六朝及唐人《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