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不亿使者一言点出。真奇真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正是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卓吾云。耻字。何等精神。过字。何等力量。
  
  【补注】言过其行。即是妄语。佛教五戒。一不杀生以修仁。二不偷盗以修义。三不邪淫以修礼。四不妄语以修信。五不饮酒以修智。持五戒者。方得人身。破戒则非人也。故君子耻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仁者知者勇者。三个者字。正与道者者字相应。所谓一心三德。不是三件也。夫子自省。真是未能。子贡看来。直是自道。譬如华严所明。十地菩萨。虽居因位。而下地视之。则如佛矣。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不暇二字。顶门针也。若能思齐内省。则虽妍媸立辨。不名为方人矣。
  
  【补注】可知圣人。无时不是修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何有于我哉。我无能焉。是吾忧也。则吾未之有得。皆患不能之真榜样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惟拣去世间逆亿。亦复拣去二乘作意神通矣。 世人自多诈。则恒逆诈。自多不信。则恒亿不信。圣人哀之。故进以先觉二字。若欲先觉。须从不诈不疑。不逆不亿下手。直到至诚地位。自然任运先觉。苟不向心地克己复礼。而作意欲求先觉。便是逆亿了也。故曰君子可欺。唯可欺。方为君子耳。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可以人而不如马乎。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 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心外无天。故不怨天。心外无人。故不尤人。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故下学而上达。惟其下学上达。所以不怨不尤。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譬如无翅。妄拟腾空。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服眼中有伯寮。孔子了知伯寮不在子路命外。伯寮自谓愬得子路。孔子了知子路之命差遣伯寮。可见圣贤眼界胸襟。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程子曰。四者非有优劣。所遇不同耳。
  
  【补注】辟世。谓在世而出世。辟地。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辟色。谓同居一地。而不相见。辟言。谓常常相见。而不与之言。若圣人则自他不二。无能辟所辟。故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只此一语。描出孔子之神。盖知可而为者。伊尹。周公之类是也。知不可而不为者。伯夷。柳下惠等是也。知可而不为者。巢许。之类是也。知不可而为之者。孔子是也。若不知可与不可者。不足论矣。
  
  
  子击磬于衞。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既知音。亦知心。但不知木铎之意耳。果哉末之难却与知不可而为之。作一注脚。可谓难行能行。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古之人皆然一句。伤今思古。痛甚痛甚。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