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论语阳货云: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犹云「而后往拜之」也。
[342]又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犹云「而始志于学」也,「三十而始立」也。
[343]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犹云「而诗始亡」也。
[344]又万章下云:尧老而舜摄也。
[345]春秋定十五年云:丁巳,葬我君定公,而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346]孟子告子上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犹云「而寒之者即至矣。」
[347]左传僖二十三年云: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犹云「又如是而后嫁」也。
[348]又僖二十六年云: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犹云「而即弃命废职」也。
[349]又襄二十三年云:许诺,伏之而觞曲沃人。——犹云「在乃觞曲沃人」也。
[350]又隐元年云: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犹云「而即有文」也。
[351]史记大宛列传云:是岁太初元年也,而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犹云「而关东蝗适大起」也。
[352]又刺客列传云: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犹云「而适见死者果政也。」
[353]又云: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犹云「而匕首即见」也。
至[354]又平准书云: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
[355]又管晏列传云: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356]又云:既在归,其妻请去。
[357]公羊襄二十九云: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358]汉书贾谊传云:今而有过。
[359]又云: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360]燕策云: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所谓「前」「已」「既」「迮」「今」与「今日」「明日」诸字,皆言时也,已详本篇。
[361]史记陆贾传云: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
[362]韩文上宰相书云: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
[363]史记自序云: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而」字后状以「方」「适」等字,书不概见。
状以「后」字者,则不胜书矣。
[364]礼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
[365]又云:物格而后知至。——两皆排句迭用「而后」者。
[366]左传僖二十八年云: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
[367]又二十七年云: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368]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盖「而后」两字,不惟纪时也,凡言因果,言次第者胥用焉。
总观所引,上下截之变,尽于是矣。「而」字之用,盖未有外乎是者。经史中遇「在字有作别解者,则解经家一家言也,要未可据为定论,故不具论。
○1这里所说「转词」,应作「捩转之辞」解,与作为句子成分之「转词」不同。
承接连字八之三
【8.2.3】承接连字最习用者,「而」字而外,则惟则字。「则」字乃直承顺接之辞与上文影响相随,口吻甚紧。而为用有三,一以上下文为别。
【8.2.3.1】一,凡上下文事有相感者,「则」字承之,即为言效之词。
[369]礼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之「聚」「散」与「民」之「散」「聚」,两相感者也,「则」字承之,以言其效。
[370]又: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此亦感应之事,「则」字指其效而复助以「矣」字者,所以必其效也。
[371]孟公上:仁则荣,不仁则辱。
[372]又: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373]左庄二十八: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374]又文七: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375]又襄二十四: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376]史李斯列传: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377]史始皇本纪: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姧止矣。
[378]赵策: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踰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379]史李斯列传: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得督责必;督责必,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