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6-小学

13-马氏文通-清-马建忠-第156页

: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207]史大宛列传: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马善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泼使矣,为外国笑。
[208]又李斯列传:父而赐子死,安用复请?
[209]左隐十一: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所引诸名字,若「人」,若「君子」,若「小人」,若「君」,若「子」,若「小国」,若「父」,若「王室」,各为上截,皆当重顿,则下接「而」字,神情跃然矣。有谓
[210]左襄二十九: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211]又昭二十六: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先君」与「陈氏」,皆自为上截,所接「而」字当作「若」字解,且以本文比,则襄公二十九年一节,其前文有‘先君若有知也’一句,昭公二十六年一节上文‘后世若少惰’,接云‘陈氏而不亡’。是「而」「若」两字互用之明证。夫「而」字解如「若」字之义亦通,然将两上截重读,接以「而」字,其虚神仍在。如云‘且先君虽死而或有知也’,又如云‘陈氏之为陈氏,至后日而仍夫亡也’,是将余味曲包之字补出,则「而」字仍不失为动、静诸字之过递也。而况「若」「而」句者,经史往往而有。如执以「而」「若」两字互用为解,遇有「而」字而无「若」字处者,又将何以自解也?④
[212]论语述而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必将「富」字重顿,而云「富之为富而可求也」,则下句「虽」字已跃然矣。
[213]左传宣公十二年云: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犹云「且为一国之君而逃臣」云,如是上截顿足,则下截跌进更有力。若惟「君若逃臣」云云者,则无余音矣。
[214]孟子万章上云: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此句重在「匹夫」,故当重读。犹云「以匹夫之绝无凭借而能有天下者,则其德必若舜禹」云云。
名字用若状字。
[215]孟万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一言「南面」,两言「北面」,各为上截,承以「而」字者,皆记处也,与状字同功。
[216]又: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微服」者,记容也,亦状字也。至如:
[217]孟子公孙丑下云: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曰「千里」者,记所经之地。曰「三宿」者,记所历之时,皆状字也。
[218]又离娄下云:君子之泽,五世而后仁,小之之泽,五世而斩。
[219]论语子路云: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曰「五世」,曰「世」,皆记时也。
[220]公羊文公十二年云: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曰「千里」,记所历之处。曰「一曲」,记所流之容,皆视同状字,皆可以「而」字连之。
[221]越语云: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然」,状词也,「人面」,记容也,与状字同功,故参以「而」字。
○1第一「臣」字似仍为名字。
○2「铢铢」「寸寸」为「而」后动字之状语,不应说是用如动字。
○3「贤」是静字,「贤者」是如用名字之读,‘静字而成为名字也’,殊嫌含混。
○4这一段话暗射经传释词等书,可参经传释词「而」字条。
【8.2.1.6】代字单用为上下两截者,惟询问代字则然,为其为表词也。是则「而」字之上下截,无论字为何类,然必用若动、静字者然,而后「而」字乃为之过递也。此不变之例也。①
[222]左僖二十四:主晋祀者,非君而谁?——「谁」,询代字也。系于「而」字之后,犹云「非君而将为谁」也。故「谁」为表词。既表词矣,则视同静字,故「而」字用以为「非君」与「谁」之过递耳。
[223]又哀十六: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而谁」同上。
[224]孟万上:奚而不知也?——「奚」,询问代字,亦表词也,故单用,以「而」字承之,犹云「何为而不知」也。
[225]齐策: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孰」,询问代字,表词也。「子」者,称之也。
[226]左传昭公四年云:牛谓叔孙:‘见仲而何?’——犹云「见仲而何如」也。
[227]齐策云:威王不应,而此者三。——「而此者」,即「而如此者」也。两引皆可视同状字。
至[228]庄子人间世云: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予」指名代字,今单用「而」字承之者,「予」字应重读,犹云「使予之为予而见用于世」也云。故「予」乃名字,非表词也,不在此例。
统观此篇所引「而」字,先后两截,要皆不失有动、静诸字之意者近是。然则谓「而」字惟以过递动、静诸字也,信然。
○1马氏执着于「而」字前后皆动字、静字这样一个‘不变之例’,对若干例句的说明显得非常勉强,甚至违背常识,如把[224]「而」前的「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