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6-小学

3-尔雅注疏-晋-郭璞-第85页

水源,故谓之魁也。
  水醮曰<厂晷>。(谓水醮尽。○<厂晷>,音轨。)
  [疏]“水醮曰<厂晷>”。○释曰:醮,尽也。凡水之尽皆曰<厂晷>。<厂晷>,则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为氵,(《书》曰:“氵沮会同。”)济为氵楚,汶为氵阐,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氵楚,楚。汶,问。氵阐,阐。沱,陀。)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氵过为洵,颍为沙,汝为。(《诗》曰:“遵彼汝坟。”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过,乌禾反。颍,馀顷反。,坟。)
  [疏]“水自”至“汝为”。○释曰: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别为小水之名也。○注“《书》曰:‘氵沮会同。’”○释曰:《禹贡》兖州云:“雷夏既泽,氵沮会同。”孔安国云:“雷夏,泽名。氵、沮二水,会同此泽。”引之证水自河出别名为氵也。○注“《书》曰:‘沱潜既道。’”○释曰:《禹贡》梁州云:“岷、れ既艺,沱、潜既道。”孔安国云:“岷山、れ冢,皆山名。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案《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陇西郡西县,“れ冢山,西汉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於江,潜出於汉,二水发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案,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扌前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潜也。”郭氏此言,并解梁州沱潜也。然则此注言“《书》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潜者,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注“《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释曰:亦《禹贡》文也。孔安国云:“江东南流,沱东行。”引之证江水溢出名沱也。○注“《诗》曰:‘遵彼汝坟。’”○释曰:此《周南·汝坟》篇文也。毛传云:“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毛意以为伐薪宜於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为汝所分之处有美地,因谓之。且毛传坟从土,此从水,所以异也。
  水决之泽为。(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
  [疏]“水决之泽为”。○释曰:凡水为人所决陂障为泽者,亦与上“出不流”者同名也。
  决复入为汜。(水出去复还。)
  [疏]“决复入为汜”。○释曰:凡水决之岐流复还本水者名汜。《诗·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言涣澜。○澜,兰。漪,衣。)小波为沦,(言蕴沦。)直波为径。(言径亻廷。)
  [疏]“河水”至“为径”。○释曰:案《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漪。”又曰:“河水清且直漪。”又曰:“河水清且沦漪。”故此释之。毛传云:“风行水成文曰涟。”“直,直波也。”“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李巡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澜“言涣澜”,沦“言蕴沦”,径“言径亻廷”。然则澜、直、沦,论水波之异。漪,皆辞也。案《诗》涟、沦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又在沦漪前者,取韵故也。澜、涟虽异而义同。“澜漪”先举《诗》文然後释之,直、沦不举者,省文,从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氵,汝有。(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浒,水。(水边地。)
  [疏]“浒,水”。注“水边地”。○释曰:谓水边岸之地别名浒。李巡曰:“浒,水边地名,也。”《诗·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是也。
  水草交为湄。(《诗》曰:“居河之湄。”○湄,音眉。)
  [疏]注“《诗》曰:‘居河之湄。’”○释曰: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诗》有此言,故释之。云“水草交为湄”,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今《诗》作麋,音义同。
  “济有深涉,(谓济渡之处。○济,子细切。)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谓褰裳也。○揭,上二字音憩,下丘竭切。)以衣涉水为厉。(衣谓禅。)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繇音由。桑时掌反。)
  [疏]“济有”至“为厉”。○释曰:案《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故此先引《诗》文,然後释之。云“揭者,揭衣也”。谓度处水浅,惟褰裳可涉者名揭。注云“谓褰裳也”者,对文言之,则在上曰衣,在下曰裳;散而言之则通。是以此经言“揭衣”,注言“褰裳”。《曲礼》云:“两手抠衣去齐尺。”衣亦谓裳也。云“以衣涉水为厉”者,此衣谓也。言水深至於以上者而涉渡者,名厉。云“繇膝以下为揭”者,此更释揭、涉及厉之名。繇与由同,繇,由也。言水浅自膝以下为揭,水差深自膝以上者为涉,水若深至衣带以上者为厉。注云:“繇,自也”,释诂文。
  潜行为泳。(水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疏]“潜行为泳”。○释曰:谓人潜隐水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