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莱诗》 君不见康昆仑罗黑黑,开元绝艺倾一国。○罗黑黑善琵琶。】
乌乌【《史记》 击瓮、叩缶、弹筝,拊髀而歌,乌乌快耳目者,真秦声也。】
折柳【《李白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
落梅【《李白诗》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回雪【《沈郎赋》 振飘摇之舞容,忽惊回雪。】
遏云【《列子》 秦青善歌,能使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北鄙【《论语集注》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南薰【《家语》 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鞠部【《宋无诗》 宣索当年鞠部头。(自注)宋思陵时,有鞠夫人善歌舞,称为鞠部头。】
梨园【《唐书》 明皇知音律,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手语【《古乐府》 手语出朱弦,心声寄丹府。(注)弹琴谓之手语。】
心弹【《白居易诗》 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寥寥。】
流水【《列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见上。】
奋地【《易》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钧天【《张衡西京赋》 昔者大帝说秦穆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
豹尾【《王勃乾元殿颂》 歌呈豹尾,舞进鸢肩。】
鸢肩【见上。】
绿绮【《六帖》 相如有绿绮琴。】
朱弦【《礼记》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
凤琯【《梅尧臣诗》 参差凤琯清。】
朱弦【《庾信诗》 一曲朱鸡弦。】
雁柱【《杨维桢诗》 银甲擘弦斜雁柱。】
鸳弦【《李白诗》 蜀琴欲奏鸳鸯弦。】
紫芝曲【《杜甫诗》 隐士休歌紫芝曲。】
黄竹篇【《唐太宗喜雪诗》 倘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龙笛【《马融畏笛赋》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凤箫【《乐书》 舜作十管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
猿背笛【《酉阳杂俎》 有人以猿背为笛,吹之。其声清圆,胜于丝竹。】
象牙箫【《萧子显诗》 奏鼓象牙箫。】
三叠【《苏轼诗》 杳渺三叠荣阳关。】
六么【《琵琶录》 乐工进曲,录出要者,名录要。误为绿腰、六么。】
焦尾【《后汉书》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邕闻声,知为良木,因请裁为琴,名曰焦尾琴。】
细腰【《荆楚岁时记》 村民腊日击细腰鼓。】
垂手【《乐府古题要录》 大垂手,官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
折腰【《西京杂记》 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龙管【《田娥携手曲》 凤笙龙管白日阴。】
凤匏【《虞集诗》 长吟吹凤匏。】
龙须笛【《戴复古诗》 凤箫鼍鼓龙须笛。】
凤尾槽【《苏轼诗》 半面犹遮凤尾槽。】
元云曲【《武帝内传》 西王母命侍女安法婴歌元云之曲。】
白雪歌【《宋玉对楚王向》 客有歌于郢中者,为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人。】
柘枝舞【《梦溪笔谈》 寇莱公好柘枝舞,必竟日,人谓柘枝颠。】
桃叶歌【《古今乐录》 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桃叶,予敬妾名。】
素手【《古诗》 纤纤出素手。】
红牙【《陆游诗》 凭教后苑红牙版。】
雾袖【《梁简文帝七励》 疾趋阿步,雾裳芬披。】
霓裳【《异闻录》 明皇游月中,乐音清丽。归制霓裳羽衣曲。】
鸾管【《杨维贞王母醉扫图诗》 歌云缓绕紫鸾管。】
凤笙【《李白诗》 愿入箫韶杂凤笙。】
鱼听【《淮南子》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
蟹行【《琴书诀》 凡弹琴轮指曰蟹行。】
隔八【《隋书律历志》 汉志京房,又以隔八。】
纪三【《周语》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千金裘卷十二 人部
伦类
三千仆【《左传》 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八百僮【《史记》 巴寡妇清富,至家僮八百人。】
蜡凤【《南史》 王僧虔父昙首,集子孙任其戏,僧绰采蜡烛珠为凤凰。】
丸熊【《孔帖》 柳仲郢嗜学,母韩丸熊胆以助其勤。】
今雨【《杜甫诗序》 旅次多雨,寻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古风【《唐书》 王仲舒之文有古风。】
跨凤【《周仲士议亲启》 秦楼年少吹箫,此时已经跨凤。○用秦女弄玉事。】
乘龙【《楚国先贤传》 黄宪、李膺俱娶太尉桓焉之女,时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
棣萼【《晋书孝友传序》 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暌则叶悴荆枝,生合则华承棣萼。】
荆枝【见上。用田氏荆树事。】
北面【《汉书》 于定国迎师学春秋,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南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