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共两篇)
答吴悟斋
再答吴悟斋(上)
再答吴悟斋(下)
与朱越峥
与李中溪
与冯南江
复颜冲宇
与沈凤峰
答洪觉山
答毛瑞泉
答王鲤湖
与胡栢泉
与唐荆川
与唐荆川
与谭二华
答谭二华
卷十一 书
与赵麟阳
答李渐庵
答李渐庵
答刘凝斋
与刘凝斋
答刘凝斋
答刘凝斋
与王敬所
答王敬所
与莫中江
与冯少洲
答孟会源
与汪周潭
与屠坪石
与万合溪
与顾日岩
与张阳和
答张阳和
与张阳和
答张阳和
与张阳和
与朱金庭
与赵濲阳
与赵濲阳
与赵濲阳
与李见亭
与王龙阳
与祝成吾
与林益轩
与罗近溪
与罗近溪
与邵缨泉
答宗鲁侄
与田竹山
答刘抑亭
与吴安节
与郜仰蘧
与顾海隅
与董弦斋
与黄海南
与郑石渊
与俞虚江
与戚南塘
卷十二 书
与邹颍泉
与曾见台
与魏敬吾
与李见罗
与李见罗
与张含宇
与殷秋溟
答殷秋溟
与林介山
与吴中淮
与吴中淮
答程方峰
与胡鹿崖
与周洞岩
与徐龙寰
与鲁书堂
与萧全吾
与完璞会中诸友
与宛陵会中诸友
与贡玄略
与贡玄略
与贡玄略
与梅纯甫
答梅纯甫
与梅纯甫
与周顺之
与周顺之
与周顺之
与沈思畏
与沈思畏
与丁惟寅
与杜惟诚
与焦仲明
与萧以宁
与王济甫
与沈伯南
与吴从本
与萧来凤
答沈宗文
与沈宗颜
与沈宗颜
与丁存吾
与邓子和
与徐邦中王以忠
与徐成身
答徐成身
与徐成身
与莫廷韩
答周居安
与张叔学
与张叔学
与张叔学
与张叔学
卷十三
序
阳明先生年谱序
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后序
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击壤集》序
《历代史纂左编》序
《精选史记汉书》序
《欧阳南野文选》序
《邹东廓先生续摘稿》序
《王瑶湖文集》序
读《云坞山人集》序
《国琛集》序
《山阴县核田平赋岁计》序
《晴川杨公生祠录》后序
《起俗肤言》后序
《太平杜氏重修家谱》序
《太平县杜氏族约》序
书贞俗卷序
《督抚经略》序
三锡篇赠宫保梅林胡公
卷一 语录
天泉证道纪
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每与门人论学,提四句为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学者循此用功,各有所得。
绪山钱子谓:"此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
先生谓:"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着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绪山子谓;"若是,是坏师门教法,非善学也。"
先生谓:"学须自证自悟,比从人脚跟转。若执着师门权法以为定本,未免滞于言诠,亦非善学也。"
时,夫子将有两广之行,钱子谓曰:"吾二人所见不同,何以同人?盍相与就正夫子?"
晚坐天泉桥上,因各以所见请质。
夫子曰:"正要二子有此一问。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一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须用为善去恶工夫随处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