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戊子,追复懿文皇太子庙谥曰兴宗孝康皇帝。上建文帝谥曰让皇帝,庙号惠宗。追上景皇帝庙号代宗,盖从礼臣顾锡畴所拟。英宗实录上书景泰八年正月辛巳,下书天顺元年正月壬旬有六日,而不没其实。且如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若依温公例取泰昌之号,冠于四十八年春正月之前,则诏令文移一一皆当追改,且上诬先皇矣。故纪年之法,从古为正,不以一年两号、三号为嫌。【沈氏曰】礼未逾年,不改元,明代遵之。光宗一月而崩,犹在万历四十八年,熹宗既即位,明岁当改为天启之元年,登极以后不称泰昌,则光宗之纪年废矣。于是用廷臣议,自八月朔至十二月终,俱称泰昌元午,如唐顺宗永贞年号附于德宗贞元后之例。【杨氏曰】正当分注,还以初号为主,如万历四十八年下注云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之类,其光宗之纪则直称元年八月。【沈氏又曰】神宗实录,万历廿二年八月癸酉,礼科左给事中孙羽侯条奏纂修正史,议本纪则建文、景泰两朝宜详稽故实,创立二纪,勿使孙蒙祖号,弟袭兄年。其德、懿、熙、仁四祖之发祥,固当列高庙纪首。而献皇帝庙貌虽崇,神器未履,宜遵前例,冠于世庙本纪,以体追王之心。议列传则贵贱并列,美恶皆书,不得序达官而遗卑秩,褒高贤而漏巨奸。至如以方正学为乞哀,于肃愍为迎立,是非刺谬,亟当改正之也。
年号古今相同
水经注谷水下千金堨前云太和五年,曹魏明帝之太和也。后云朝廷太和中,元魏孝文帝之太和也。
割并年号
唐朝一帝改年号者十余,其见于文必全书,无割取—字用之者。至宋始有熙丰、政宣、建绍、干淳之语,已是不敬,然犹一帝之号自相连属,无合两帝而称之者。又必用上一字,惟元丰以元字与元佑无别,故用下字。本朝文人有称永宣、成弘、嘉隆,合两帝之号而为一称。【原注】天启六年,部疏称正统、正德为二正,奉旨,列圣年号昭然,如何说二正?近又有去上字而称庆历、启祯,更为不通矣。
地名割用一字,如登莱、如温台,则可。如真顺、广大,则不通矣。然汉人已有之。史记天官书,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货殖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注云,勃海、碣石。汉书王莽传,成命于巴宕。注云,巴郡宕渠县。魏晋以下始多此语。常琚华阳国志,分巴割蜀,以成犍广。是犍为、广汉二郡。左思蜀都赋,跨蹑犍牂。是犍为、牂牁二郡。魏都赋,恒碣碪●于青霄。是恒山,碣石二山。
人名割用一字者,左传以太皞、济水为皞济,【原注】僖二十一年。史记以黄帝、老子为黄老,【原注】曹相国世家,张释之、田叔、魏其、郑当时列传。以王乔、赤松子为乔松,【原注】蔡泽传。以伊尹、管仲为伊管,【原注】邹阳传。以绛侯、灌婴为绛灌。【原注】贾生传。
孙氏西斋录
唐人作书无所回避。孙樵所作西斋录乃是私史。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视孔子之沟昭墓道,不书定正,而抑且过之矣。
此说本之沈既济驳吴兢史议,谓当并天后于孝和纪,每岁书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则纪称孝和而事述太后,名礼两得。至于姓氏名讳,入宫之由,历位之资,及才艺智略,年辰崩葬,别纂入皇后传,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题其篇曰则天顺圣武皇后云。事虽不行,而史氏称之。【原注】其后宋范祖禹作唐鉴,竟用此书法。
通鉴书改元
晋书载记,十六国时,嗣位改元者皆在本年,此史家取便序事,连属书之,其实皆改明年元也。不容十六国之中,数十王皆不逾年而改元者也。【杨氏曰】内自有当年改元者,如苻生是也。亦必有逾年而称元者,直史家不考耳。
金石录据赵横山李君神碑石虎建武六年,岁在庚子,与载记合。若从帝纪,则建武六年当是己亥。今此碑与西门豹祠殿基记皆是庚子,以此知帝纪之失,此是差一年之证。然载记亦不尽合,昔人作史,但存其年号而已,初不屑屑于岁月也。
续纲目景炎三年五月以后为帝昺祥兴元年,非也。黄溍番禺客语,改元在明年正月己酉朔。盖亦是即位之初改明年元耳,史家省文,即系于前年月日之下,曰改元祥兴。以此推十六国事,必当同此。
后元年
汉文帝后元年,景帝中元年、后元年,当时只是改为元年,后人追纪之为中为后耳。若武帝之后元元年则自名之为后。【钱氏曰】吴仁杰谓后元乃承征和而言,本云征和后元年耳,其说可从。光武之中元元年,梁武帝之中大通元年、中大同元年,则自名之为中,不可一例论也。
元顺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号,后人追纪之,则曰后至元元年。
李茂贞称秦王用天佑年号
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封岐王李茂贞为秦王。比得薜昌序所譔凤翔法门寺碑,天佑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称秦王,则前乎同光之二年矣,盖必茂贞所自称。【钱氏曰】茂贞于唐昭宗时已封秦王,通鉴谓茂贞自称岐王者误也。又史言茂贞奉天佑年号,此碑之末亦书天佑十九年,而篇中历述前事,则并以天复纪年,至天复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