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曰「此凡四十二字,检古本皆无,寻杜注亦不得有,有,是后人加也。」此文见《列女传》,小有异同。夫服、杜以后,尚有改窜,而世人习为故常,则歆以前之窜乱,尚可辨邪!以此证之,然则天下尚有惑《左氏》之文采,溺刘歆之伪说,其亦有未审矣。或者惑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左氏春秋》」之说及《左氏微》,信左氏之传经,且以史迁引《左传》书法、《左传》多与今学之礼相合为证。《史记》之文多歆窜入,辨见前。左丘明着书在获麟后五十余年,习闻孔门之说,不称今学之礼,则何称焉?但中多异说,为歆所窜入,故今、古礼错杂其中。要之《左氏》即《国语》,本分国之书,上起穆王,本不释经,与《春秋》不相涉,不必因其有刘歆伪《古礼》,而尽斥为伪书;亦不能因其偶合于《仪礼》《礼记》,而信其传经也。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如淳曰「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已下为篇,名曰《从政》。」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
《鲁》二十篇,《传》十九篇。师古曰「解释《论语》意者。」
《齐说》二十九篇。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师古曰「张禹也。」
《鲁王骏说》二十篇。师古曰:「王吉子。」
《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卷。石渠论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三朝》七篇。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曰《三朝》。」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卷。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无使一经有缺,至于《论语》《孝经》亦复不遗。传《鲁论》之庸生,当亦歆所窜入,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鲁论》由张禹传至东汉,包氏、周氏之说犹其真派,然已杂合齐、鲁,乱家法矣。至郑康成杂合古今,真伪遂不尽可考。《志》称「《论语》古二十一篇」,注云「出于孔子壁中,两《子张》。」按:《论衡正说篇》云「不知《论语》本几何篇……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齐、鲁二,河间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读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始曰《论语》。今时称《论语》二十篇,又失齐、鲁、河间九篇。」是古文不止二十一篇也,王充必有所见。则歆之伪《论语》尚不止二十一篇,特歆不敢着之《七略》耳。然自郑康成杂合古今,则今本《论语》必有伪文,如「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一章,必歆伪窜。又何晏《论语集解》杂采古今「采孔、马之注,则改包、周之本;用包、周之说,又易孔、马之经」。臧氏琳《经义杂记》语今「巧言令色」一章,《集解》正引伪孔安国注,其为《古文论语》尤为明确。歆以左丘明亲见圣人,好恶与同,以仲尼弟子无左丘明,故窜入《论语》以实之。歆遍窜群经,证成伪说,不复可条辨也。《孔子三朝》七篇,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哀公语也。」按:《大戴》孔子对哀公,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七篇,不止一篇也。《小辨》有「尔雅以观于古」语,其歆伪《尔雅》所由附会者欤!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师古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长孙氏说》二篇。
《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
《后氏说》一篇。
《杂说》四篇。
《安昌侯说》一篇。
《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
《尔雅》三卷,二十篇。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
《小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职》一篇。应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
《说》三篇。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子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