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1-诗经

9-诗地理考-宋-王应麟-第32页

,监三代之成功,法莫大于是矣。问者曰:列国政衰则变风作,宋何独无乎?曰:有焉,乃不录之。王者之后,时王所客也,巡守述职,不陈其诗,亦示无贬黜,客之义也。又问曰:周太师何由得《商颂》?曰:周用六代之乐,故有之。  《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孔氏曰: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汤居亳,见经传有四,其四未闻。商,在商州商洛县。砥石,或曰即砥柱,在陕州陕县。商丘,在应天府宋城县。亳,在应天府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  盘庚曰: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孔氏注:汤迁亳,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河南府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仲丁迁嚣,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七十里,殷时敖地。河亶甲居相,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祖乙居耿,在绛州龙门县东南十四里耿城。并盘庚迁都殷,为五邦。《三代世表》:盘庚徙河南。 《括地志》云:盘庚都偃师西亳。蔡氏曰:以下文“今不承于古”考之,盘庚之前,当自有五迁。《史记》言祖乙迁邢,或祖乙两迁也。《通典》:在邢州。  《史记》云:武乙去亳,徙河北。《世纪》帝乙徙朝歌。在卫州卫县,今并入黎阳。  三亳。皇甫谧曰: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谷熟为南亳,汤所都也;蒙为北亳,亦曰景亳,汤所受命也;偃师为西亳,盘庚所迁也。 黄氏曰:三亳,南亳、北亳、亳殷也。南亳,今应天府谷熟县;北亳,拱州考城县;亳殷,河南偃师县。 《补传》曰:汤始居西亳,次居北亳,最后居南亳,三亳皆汤所居。书曰《商书》,颂曰《商颂》,本契之始封而称之也。  苏氏曰:《商诗》骏发而严厉,商人之风俗在此,故其后世有以自振于衰微。

《地理志》:梁国睢阳县,故宋国,微子所封,今应天府宋城县。本阏伯之墟。  《左传》:商主大火。不利于商。自根牟至于商、卫。宋商,后谓宋为商,《释例》曰商、宋一地。  孔氏曰:《商颂》五篇,由宋而后得存,故郑为《谱》,因商而又序宋。  朱氏曰:太史公云宋襄修仁行谊,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之所以兴,作《商颂》,盖本《韩诗》之说,诸儒多惑之者。今考此《颂》,皆天子之事,非宋所有,且其辞古奥,亦不类周世文。而《国语》闵马父之言,亦与今序合。《乐记》:《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注:《商》,宋诗也。 《韩诗序》曰:《那》,美襄公也。 《法言》曰:正考甫尝晞尹吉甫矣。 《扬子》谓:正考甫作《商颂》。韩退之亦云:夫子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
生商
《殷纪》:契封于商。  郑氏曰:商国在太华之阳。  皇甫谧曰:在上洛商县。汉属弘农郡。  《括地志》:商州城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卨所封。  《国语》:元王勤商,十四世而兴。  李氏曰:生契谓之商者,封于商也。  《补传》曰:地有商山,因是得名。
殷土
郑氏曰:汤始居亳之殷地。  孔氏曰:殷是亳地之小别名。  《书序》:盘庚将治亳殷。注:商家改号曰殷。  周氏曰:商人称殷,自盘庚始,自此以前称商。自盘庚既都亳,于是殷、商兼称。故单称殷。  《补传》曰:殷以溵水得名。
九有 九围
毛氏曰:九州也。  孔氏曰: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故谓之九围。  易氏曰:殷人九州之制,不见于经传,是以后世莫详焉。《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其九州之名,与夫疆域所至,与《舜典》异,又与《禹贡》异,后世皆莫得其说。先儒以为殷制,其说诚然。由今考之,有舜之幽、营、徐,而无舜之青、梁、并,是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既分《禹贡》冀州之境,而复舜之幽州,又并青与徐,而复舜之营州,殷之九州,粲然可考,而其山川道里,亦以类举。至周人,则又分冀为并,而并营于幽,复禹之青州而省徐,以入于青。  孔氏曰:《尔雅》九州之名,孙炎以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疑为殷制,亦无明文。《地理志》云殷因于夏,无所变改。  《王制注》:殷汤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分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国。  《小雅》:率土之滨。孔氏曰:谓中国九州者,以水中可居曰洲,居民之外皆有水也。  《韩诗》:奄有九域。薛君曰:九州也。 《说文》:晋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邦畿千里
《王制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诗》邦畿,周亦曰畿。  孔氏曰:殷周称畿,唐虞称服。《周礼·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职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  易氏曰:《禹》之五服,王畿在内。《职方氏》王畿,不在九服之内。  《汉志》:殷周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
景员维河 陟彼景山
朱氏曰: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