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1-诗经

9-诗地理考-宋-王应麟-第12页

也、吕也皆地名。

《地理志》作“嶩”,注:山名,字或作峱,亦作巙,乃高反。《水经注》作“猺”。相逢于嶩山也。董氏曰:皆山名,在齐之郊。 《说文》:峱山在齐。 集注本作“嶩”。

《地理志》:俟我于著乎而?注:著,地名,济南郡著县。  《水经》:漯水东北迳著县故城南。
南山
朱氏曰:齐南山也。
鲁道
《水经注》:汶水南迳钜平县故城东,钜平省,入兖州博城,今集庆府奉符县。
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
汶水
《淮南·地形训》:汶出弗其,流合于济。注:弗其山,在北海朱虚县东。 《禹贡》:浮于汶,达于济。  曹氏曰:汶水,许氏以为出琅邪朱虚县东泰山,《括地志》:朱虚故城在青州临朐县东。东至安丘入潍;今密州安丘县。桑钦以为出泰山莱芜县原山,《郡县志》:兖州乾封县东北。 《括地志》: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西南入济。蔡氏曰:在今郓州中都县。 《括地志》:东至青州博昌。班孟坚两存其说。闵子骞曰:“吾必在汶上矣。”说者主桑钦义,以为汶在齐南鲁北。在汶上者,欲北如齐也。董氏曰:出莱芜者,今须城之汶是也;出朱虚者,今潍之东南有大汶、小汶是也。 《郡县志》:汶阳城,在兖州龚丘县东北五十四里,汶阳之田谓此。 孔氏曰:汶水之北,尚是鲁地。 曾氏曰:汶水有二出,莱芜县原山入济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虚泰山北又东北入潍者,青州之汶也。朱氏曰:在齐南鲁北二国之境。

《郑氏谱》曰: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此一帝一王俭约之化,于时犹存。孔氏曰:舜都蒲坂,禹都平阳或安邑,魏皆近之。及今魏君,啬且褊急,不务广修德于民,教以义方。其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国人忧之。当周平、桓之世,魏之变风始作。孔氏曰:西接于秦,北邻于晋。桓四年,秦师围魏。终为晋所灭。  《地理志》曰:魏国亦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服虔曰:魏在晋之蒲坂。故《诗》曰“彼汾一曲”,“置诸河之侧”。吴札闻魏之歌曰:“美哉沨沨乎!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晋献公灭魏。河东郡河北县,《诗》魏国。《郡县志》: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舆地广记》:河中府永乐县,古魏国,汉为河北县,唐分芮城置永乐。  苏氏曰:魏地入晋久矣,其诗疑皆为晋而作,故列于《唐风》之前,犹《邶》、《鄘》之于《卫》也。朱氏曰:公行、公路、公族,皆晋官,疑实《晋诗》。 恐魏亦尝有此官,魏分河中府解州即其地。 《郡县志》:河中府,春秋时为魏地。
汾沮洳
《地理志》:汾水出太原郡汾阳县北山,《水经》:出汾县北管涔山。 《括地志》:出岚州静乐县北管涔山,今属宪州。 《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说文》:出晋阳山。西南至汾阴入河。今河中府荣河县。《郡县志》:汾水北去宝鼎县二十五里。  苏氏曰:汾水出于晋,其流及魏。  朱氏曰:沮洳,水浸处下泾之地。一曲,谓水曲流处。《山海经》“沮洳之山”,郭氏注引《诗》“彼汾沮洳”。  《水经》:汾水,西至汾阴县北,西入于河。入河之处,即魏之旧国。
十亩之间
《水经注》:故魏国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十余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  朱氏曰:十亩之间,郊外所受场圃之地;十亩之外,邻圃也。
河之干
《水经》:河水东过河北县南,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注》云: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晋献公灭魏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 薄山即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 《郡县志》:河水经永乐县南二里。 董氏曰:河浊,而在岸之干、之侧、之漘者,清也。

《郑氏谱》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昔尧之末,洪水九年,下民其咨,万国不粒。于时杀礼以救艰厄,其流乃被于今。当周公、召公共和之时,成侯曾孙僖侯甚啬爱物,俭不中礼,国人闵之,唐之变风始作。其孙穆侯又徙于绛云。  《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文公后十六世,为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