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录》:”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
  
  《宋史律历志》:”黄钟(为)羽为中吕调”。
  
  《补笔谈》:”六字配黄钟清”。
  又:”黄钟(为)羽今为中吕调,杀声用六字。”
  又:”中吕调用九声,与中吕宫、双调(及双角)同(夹钟均)”。
  
  《碧鸡漫志》:”夹钟(之)羽即俗呼中吕调。“
  (南渡七羽亦用黄钟以下七律,下仿此。)
  (否! 非亦用黄钟以下「七律」。乃南宋采「之调名制」,七宫/七商/七角/七羽,皆有大/夷/夹/无仲/黄/林七均。)
  
  周密《齐东野语》:”中吕(调)、夹钟(之)羽也。”
  
  《词源》:”夹钟(之)羽俗名中吕调。”
  [案:七羽之第一运,即琵琶第四弦之第三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何据?),则此调居第三,名为黄钟,实应仲吕,故不曰黄钟羽,而曰中吕调也。]
  [又案:南宋燕乐七羽一均,亦用黄钟以下七律。此调居第三,当夹钟之位,故《碧鸡漫志》、《齐东野语》皆以中吕调为夹钟羽也。]
  (前言「此调居第三,实应仲吕」,此又言「此调居第三,当夹钟之位」,岂有左右街得逢源之理?)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中吕调曲二:<绿腰>、<道人欢>;
  队舞大曲十八,中吕调曲一:<一斛夜明珠>;
  曲破二十九,中吕调曲一:<采明珠>;I
  小曲二百七十,中吕调曲九:<宴嘉宾>、<会群仙>、<集百祥>、<凭朱栏>、<香烟细>、<仙洞开>、<上马杯>、<拂长袂>、<羽觞飞>;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中吕调曲四:<倾杯乐>、<菩萨蛮>、<瑞鹤鸠>、<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中吕调曲一:<绿腰>。
  [案:柳永《乐章集》,中吕调有<戚氏>、<轮台子>、<引驾行>、<望远行>、<彩云归>、<洞仙歌>、<离别难>、<击梧桐>、<夜半乐>、<祭天神>、<过涧歇>、<安公子>、<菊花新>、<燕归梁>、<迷神引>十五曲,
  又<归去来>一曲旁注中吕调。
  张先《子野集》,中吕调有<菊花新>、<虞美人>、<醇红妆>、<天仙子>、<菩萨蛮>[与中吕宫,字句同]。
  《碧鸡漫志》,<虞美人>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
  又,<安公子>中吕调有近”。
  又,<夜半乐>中吕调有慢、有近拍、有序。]
  
  金院本,中吕调十五曲:<香风合缠令>、<墙头花>、<碧牡丹>、<鹄打兔>、<牧羊关>、<乔捉蛇>、<古轮台>、<千秋节>、<碧牡丹缠令>、<木鱼儿>、<掉孤舟缠令>、<双声迭韵>、<安公子赚>、<渠神令>、尾。
  
  正平调(一作平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二运正平调。
  
  《宋史乐历志》:”太簇(为)羽为平调。”
  
  《补笔谈》:”高四字配太簇。”
  又,”太簇(为)羽今为正平调,杀声用(高)四字。”
  又,”正平调用九声,与道调宫、小石调(及小石角)同(仲吕均)”。
  
  《词源》:”仲吕(之)羽俗名正平调。”
   [案:七羽之第二运,即琵琶四弦之第四声也。(何据?)
  南吕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四。
  名为太簇,实应林钟,故不曰太簇羽,而曰正平调也。
  正平调《宋史乐志》间有称平调者,省文。犹之高大石角或谓之高角也。
  考(唐)七羽用太簇以下七律,则林钟(之)羽为正平调,南宋用黄钟以下七律,则林钟(之)羽为高平调。
  《碧鸡漫志》云:“林钟羽时号平调,今俗呼高平调”,益由此致误。
  
  不知平调、高平调律名虽同,而唐、宋与南宋所当之位则异,非一调也。律名古今不同,王晦叔尚为其所眩,元以后更何论乎?]
  (宋律比唐律高二度,宋林钟(之)羽,相当于唐南吕(之)羽──高平调。)
  
  《宋史乐志》:队舞大曲十八,平调(即正平调)曲一:<金觞祝寿春>;
  曲破二十九,平调曲一:<万年枝>;
  小曲二百七十,平调曲十:<万国朝>、<献春盆>、<鱼上水>、<红梅花>、<洞中春>、<春雪飞>、<翻罗袖>、<落梅花>、<夜游乐>、<斗春鸡>;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平调曲一:<倾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