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动之理。一苟动焉,则其余错乱,而不能有所施设者矣。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卦数占卦,理之自然。三十六章
  八卦经画二十四,重之则四十八,又每卦八变,684十八。则四十八者,八卦数也。大衍之数五十者,半百一进数也。其用四十九者,体用全数也。五十除一者,无一也,易无形埒是也。四十九有卦一也者,有一也,《易》变为一是也。一不用者,数之宗本也,可动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数变以占诸卦也。一变为七,七变为九。此之谓也。今筮者于五十数,先置一于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欲于四十九数中除一,而终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数,曾不知本卦之本数也。以致误置一于本卦数中,遂有五与九之失也。且以揲之寄数,但论其多少,而五与九,则无损益于多少之数。而于阴阳正数,亦自无碍。揲法不取其正数,而取其余数,盖从其简便也,简便,谓一见多少。若待视正数,则烦难矣。又多少之说,无所经见,知古人但以记数也。《大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谓大衍数本五十,而止用四十九,则其一己先除矣,更无五十全数。分而为二以象四,谓止于四十九数中分而为二也。挂一象三,挂为悬,谓之四十九数中悬挂其一而不用也。筮法,一揲得五与四,四谓之三少。得九与八,八谓之三多。二揲,则五与九已矣。但得三个四,亦谓之三少。得三个八,亦谓之三多,方初得五与久也。而老阳之策三十六,老阴之策二十四,及次正得四与八也,而阴阳之策数如前。则是五九固无损益于多少数,而于阴阳之策正数亦自无伤也。因知四十八数而误用其九,断然而明矣。或者又谓揲法得奇偶数。殊不知二揲则五豫九已尽。所以观其余数,而不观其正数,特以从其简便也。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应数倍数,亦明特时。三十七章
  天一生水,坎之气孕于乾金,立冬节也。地二生火,离之气孕于巽木,立夏节也。天三生木,震之气孕于艮水,山高地厚,水泉出焉,立春节也。地生四金,兑之气孕于坤土,立秋节也。天五盛土,离寄戊而土气孕于离火,长夏节也。凡此皆言其成象矣。天一与地6合而成水,乾坎合而成水于金,冬至节也。地二与天七合二成火,巽离合而火成于木,夏至节也。天三与地八合而成木,艮震合木成于水,春分节也。地四与天九合而成金,坤兑合而金成于土,秋分节也。天五与地十合而成土,离寄于己而土成于火也。凡此,皆言其成形矣。夫以五言相成数,虽儿童亦能诵。要其义实。纵老壮亦不知落处也。是之谓盲随古人,何以见《易》乎?以至先天诸卦,初以一阴一阳相间,次以二阴二阳相间,倍数至三十二阴三十二阳相间。《太玄》诸首,初以一阴一阳相间,此以三阳三阴相间,倍数至二十七阴二十七阳相间。此其理何在哉?以时物推之,自祖父子孙,有众寡之渐。自正二三四五六月,有微盛之滋,皆数之所以明理也。应数见前说。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三十八章
  生数,谓一二三四五,阴阳之位也,天道也。成数,谓六七八九十,刚柔之德也,地道也。以刚柔成数,而运于阴阳生数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凶叶应。而天下之事,无能逃于其间矣。阴阳之位,有所无形,在天也。刚柔则形,而以其在地也。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实。三十九章
  《冲虚经》曰:《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复变而为一。盖卦爻自一变、二变、三变、四变、五变、六变、至七变,谓之归魂,而本宫之气革矣。更二变而极于九,遂复变为一而返本也。学者不悟经意溺空泛说,失之甚矣。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四十章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所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遍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着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即是字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扬雄为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道家亦以曰月为古之易字,盖其本阴阳而言也。
  《易》道弥漫,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四十一章
  《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惟其所入耳。文王、周公以庶类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人,或以历数人,或以仙道人。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苟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田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
故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者弛聘,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
  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四十二章
羲皇氏正《易》,《春秋》比也。周、孔明《易》,作传比也。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