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而为古之原名也。余考秦代以前。皆属纯一部位。自秦氐火焚以后。世无传本。每有残篇零页。皆不足为稽考之铁证也。当五代时。达摩复入中国。始传五来相法一书。此为中兴相法之祖师。而集各家之大成也。其部位尚有错误之处。是否当时未经考证确实。两宗古之残篇。或为后人翻印错讹。随便改移。徒留其名称也。此皆两可之疑难点。而无法稽考也。故麻衣相法。所有部位图说。亦宗达摩。而错讹之处大同小异。是否为上叙两点疑难。不得而知。柳庄相法。则称其受秘传。而故意错其部位。颠倒限。其混淆人听闻乎。其自矜眩奇乎。相法部位。错误于此居大多数。至于衡真。则徒据理说。而不寻其地位。水镜则拘泥引吉。而不求其根据。其大清神鉴。铁关刀。兰陵集。相法须知等。各据一说。自谓心传。以讹传讹。而不知孰是孰非。相法一书。考究其精微者颇少。大多数为跑马观花。任意随谈。只知有其名称。而不知有其地位。至于部位之轻重。谁为主体。谁为辅助。则更茫然而无所宗矣。余此次注重部位。先从医学入手。余考黄帝内经。中有汉晋文字。可见其为残篇。惟针炙大成。与仲景六经。较为确实可用。如王叔和难经。陈修园。徐灵胎各书。部位之系统。稍有离奇。又如西医之解剖图说。唐宗海之中西惟通。皆不明气化。所取之部位。大多数不可为用也。余考丹经之参同契。金丹真传。吕祖全集。三丰全集。道藏辑要。则各有妙蕴。其中有正系连代系。应系通过系。方证实一切部位。余则注明其部位之轻重关系。以为千古后之定法。有志相法者。容易入手。而寻正宗门户也。兹将考证者附后。
  医家原有部位图
  第一图式详解
  公笃曰。医家部位。与相学部位。互相表里。盖太素经之脉诀。中有富贵贫贱寿天之说也。而名称则各异耳。按用法各有不同故也。其内之脉络。而达于外。则有正系之脉络。连带系之脉络。应系之脉络。通过系之脉络。其地位虽异。其气化则感而遂通也。此第一图式。为吾蜀天彭之大医士。唐宗海先生所考究而鉴定者。载于中西汇通全集之中。并有解剖学说。分经别络。详注经络如何也。其名称是否宗古。或从新也。余将其原规定地位及名称。而参合相学也。上为阙者。即两眉之中心。相法名之曰印堂是也。盖印堂者。即全部之主体。元首之意也。其名曰阙。是否帝阙之意。或金阙之尊称也。阙之下曰王宫。即相学之山根是也。在两目相平之中心。又名命宫是也。相法之称山根有两意义。一为前人之根基。一为本身之命根。其名曰王宫。是否即命宫之意义。而王宫与阙之义相等。稍有冲突。又下之准头名曰明堂。即相学之中岳又名曰土星是也。按河洛之数。五行以土居中宫。而鼻准在全面部之中心。故有是名。余又考八卦九宫之配合。其中宫号明堂。此名之曰明堂。实即中宫之义。与中岳土星之名相等。其下名蕃。在法令纹之下。即相学之陂池是也。又近于腮骨。即相学之下府是也。其名蕃者。是否屏蕃之意义也。两侧曰蔽。在耳珠之前。医书有名颊车。亦有名听宫穴者。即相学之虎耳金缕之侧是也。其名曰蔽。是否障蔽之意义也。又云五脏居中央。得其正也。六辅挟两侧。得其辅也。前人以此望其形而察其色。按其部而其脉。不可不根据此也。又云阙以上属咽喉。阙之中属肺部。阙之下属心部。此皆内经详载。医家之定法也。此为唐宗海之原文。余考内经无此说。故上述其研究从新之语。评论辨明列后。兹将其五脏六腑之配分录下。
  第二图式详解
  公笃曰。上文所述第一图式。略得大体。兹据医家第二部位图式。其分配五脏六腑。为医家各书所载。而唐宗海先生。更用西法解剖法。以证实其部位也。故中西汇通。挨次绘图。详论其如何形质。而感适于外也。据云。两眉之中心。为肺部之正系。即相学之印堂是也。两目相对之中心。为心部之王系。即相学之山根是也。鼻梁之中段。为肝部之正系。即相学之年寿是也。鼻准之尖。为脾部之正系。即相学之土星是也。泪堂之大眼角。为胆部之正系。即相学之精舍光殿是也。鼻窍之两孔。为胃部之正系。即相学之兰台廷尉是也。眼下之横纹。为小肠之正系。即相学之三阴蚕囊是也。颊车之侧为三焦之正系。即相学之命门虎耳是也。两耳珠为肾部之正系。即相学之耳轮是也。两颧之下。为大肠之正系。即相学之法令金缕是也。两口角为膀胱子宫之王系。即相学之食仓禄仓是也。此为医家业经考证。而为正法之分配也。再经西医之解剖分配。大体亦如是。余考古人之经络分明。莫过于张仲景之六经法。及针炙大成之瞳人图。而与此项部位。则有异地位而名者。兹将仲景之六经大体录下。
  第三图式详解
  公笃曰。医家之书最古。而最确实者。莫不以仲景为医中之圣。盖发明六经。始由仲景而起也。按第三图式。即仲景之六经总图也。其中分三阳三阴。以包括五脏六腑也。故三阳之中甲。有太阳经。内属手太阳为应小肠。足太阳为应膀胱。此太阳之专司脉络也。有少阳经。内属手少阳为应命门。足少阳为应胆络。此少阳之专司脉络也。有阳明经。内属手阳明为应大肠。足阳明为应胃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