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以未得于中道也。谓过中也使之得中,则不至于“索索”矣,极而复征则凶也,若能见邻戒而知惧,变于未极之前,则“无咎”也,上六动之极,震极则有变义也。
  。
  龚氏焕曰:“中未得”者,处震之极,志气消索,中无所主也。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程传 上下皆山,故为“兼山”。此而并彼为兼,谓重复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
  集说 董氏曰:两雷两风两火两水两泽,皆有相往来之理,唯两山并立,不相往来,此止之象也。
  邱氏富国曰:凡人所为、所以易至于出位者,以其不能思也,思则心有所悟,知其所当止而得所止矣。
  案 思不出位,诸家皆作思欲不出其位,“思”字不甚重,今观《咸》卦云:“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而夫子以“何思何虑”明之,则此“思”字盖不可略,杂扰之思,动于欲者也,通微之思,浚于理者也。《大学》云“安而后能虑”,盖“思不出位”之说也。
  艮其趾,未失正也。
  程传 当止而行,非正也,止之于初,故未至失正,事止于始则易,而未至于失也。
  集说 虞氏翻曰:动而得正,故“未失正也”。
  郭氏雍曰:“趾”,初象也,动莫先于趾。止于动之先则易,而止于既动之后则难,《传》言“未失正”者,止于动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本义 ,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乎二也。
  程传 所以不拯之而唯随者,在上者未能下从也,“退听”,下从也。
  艮其限,危薰心也。
  程传 谓其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集说 郑氏汝谐曰:三虽止而不与物交,而其危则实“薰心也”。
  何氏楷曰:以强制,故“危薰心”,艮限者,强制之谓也。
  艮其身,止诸躬也。
  程传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集说 孔氏颖达曰:“止诸躬”也者,“躬”,犹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也。
  王氏应麟曰:艮六四“艮其身”,《象》以“躬”解之,伛背为“躬” ’,见背而不见面,朱文公《诗》云:“反躬艮其背。”案 “止诸躬”,便是“艮其身”,但易其字为“诸”字尔,盖易其字为“诸”字, 艮其辅,以中正也。
  本义 “正”字羡文,叶韵可见。
  程传 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集说 余氏本曰:言不妄发,发必当理,唯有中德者能之。
  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程传 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吉,以其能厚于终也。
  集说 王氏申子曰:德愈厚而止愈安,是止之善终者也,其吉可知。
  案 艮者,“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故于上言“厚终”,凡人之心,唯患其养之不厚,不患其发之不光。水蓄则弥盛,火宿则弥壮,厚其终,则万事皆由此始。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本义 二者皆当以渐而进,疑“贤”字衍,或“善”下有脱字。
  程传 “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君子观《渐》之象以居贤善之德,化美于风俗,人之进于贤德,必有其渐,习而后能安,非可陵节而遽至也。在己且然,教化之于人,不以渐,其能入乎,移风移俗,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渐也。
  集说 杨氏曰:地中生木,以时而升,山上有木,其进以渐。
  冯氏当可曰:“居”,积也。德以渐而积,俗以渐而善,内卦艮止,居德者止诸内也。
  外卦巽入,善俗者入于外也,体艮以居德,体巽以善俗、案 地中生木,始生之木也,山上有木,高大之木也,凡木始生,枝条骤长,旦异而夕不同,及既高大,则自拱把而合抱,自捩手而干霄,必须逾年积岁,此开与渐之义所以异也,居德善俗,皆须以渐,以居贤德然后可以善俗,亦渐之意也。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程传 虽”小子”以为危厉,在义理实“无咎也”。
  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本义 “素饱”,如《诗》言“素餐”,得之以道,是不为徒饱而处之安矣。
  程传 爻辞以其进之安平,故取饮食和乐为言,夫子恐后人之未喻,又释之云中正君子,遇中正之主,渐进于上,将行其道以及天下,所谓“饮食衎衎”,谓其得志和乐,不谓空饱饮食而已。“素”,空也。
  集说 龚氏焕曰:二以中正应五而得禄,非尸位素餐者比,故食之衎衎而乐也。
  案 六爻以“鸿”取进象,自水涯以至山上,自远而近,自下而高也。“干”为最远,是士之将进而不苟进者,故在《诗》曰:“置之河之干兮,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