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也。帝出乎震而神妙于兑,兑为少女(今西洋相传上古之神像,类作少女形,其用意与此亦不谋而合者也),兑说言,故曰“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先天水火不相射,雷风相薄。至后天二八易位,则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山泽通气,先后天同也。然后天山泽之用,即见于震兑。以震兑反之,即艮巽也。),然后能变化既(既当读若概)成万物也。“万物出乎震”,以下“万物之絜齐也,万物皆相见,万物皆致养,万物之所说,万物之所归,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凡七言“万物”。独乾曰“阴阳相薄”,不言万物。以后天乾居戌亥之位,为万物入无之数,八风不周之方,群龙无首,用藏而不可见(乾无也。《说文》:天屈西北为无。),故不言万物。至坎藏艮成,终而复始,震出用九,即以长子代父之用也。“神也者”一章,备言六子,皆称万物。不言乾坤,以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故始曰“妙万物”而为言,终曰“既成万物”。凡言“万物”者八,虽不言乾坤,而乾坤之用已并举矣。
  《说卦》自“天地定位”至“神也者”四章,详言先后天八卦方位功用,备极明显。虽未有图,亦与图无异。而“易逆数也”以下,如“动散润烜说止君藏”,与下两节之摹拟虚神,更有非图之所能描画者。旧说谓先天卦圆,后天卦方,固未尝误。然不可泥于字面,兼玩图书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之义,方能得变化活泼之机。且所谓圆者,非纸上所画一圈之平圆,乃如天体之浑圆耳。读者但认定所画圆图之形以为圆,每多窒碍而难通矣。所谓方者,不仅四方,亦兼八方。要亦非纸上所画之平方,学者详玩图书,必先深求其意,得其形而不滞于形,明其体而不囿,先后融贯,两图不啻一图,亦即可以无图。或有疑吾言者,可取此四章诵读至百千遍,目追心写,自悟孔圣神化之笔,真与造物同功,决非后人先天、后天两图所能尽。此孔子赞《易》之所以无藉乎图也。
  后天方位,离南坎北。汉学家遂据此以攻击乾南坤北之先天图,谓孔子《说卦传》,明言乾西北之卦,坤虽不言方,居离兑之间,自在西南。故曰“乾寒坤暑”。若乾南坤北,则乾暑坤寒,岂非与孔子之说大悖乎!先天驳议,当以此说为最有根据。后人虽有辨之者,其说仍不出邵氏方圆二图之外,未足以辨汉学之惑焉。夫《系传》曰“天地定位”,曰“天地设位”,皆以天地言,而乾坤在其中。易者,一易而无不易,上下易,阴阳易,此所以成天地之用。而乾坤之位,岂有一定而不易之理?乾南坤北者,天地之体,阴阳升降,冬寒夏暑,布五行而成四时。天度一岁而一周,此天地之南北以一年而言者也。而日行一日而一周,子南午北,以分昼夜。卯酉东西,以正昏旦。此昼夜之南北,以一日而言者也。故论卦位,有一年之南北,有一日之南北。一日之南北,子北在夜,午南为昼,午南而子北,离午而坎子,此人人所知者也。而论一年之南北,则冬至日南至,而夏至日北至,体用相错,则子午不啻易位,坤居南而乾在北矣。是以八卦阴阳,都要活看。先天后天之图,只存其大体之梗概,万不可沾滞泥执。以纸上之卦爻,为天地之法象也。
  读《易》首在明卦。六爻之卦,皆三画之八卦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不明三画之卦,何以明《彖》、《象》而识经传之意义乎?不明先后天之方位体用,何以明象数而识阴阳之变化乎?专言汉《易》者,向无八卦方位之图。专言宋学者,卦图皆宗朱子《本义》,全取邵氏之说,均无论矣。其号称兼取汉宋,如《周易折中》、《来氏集注》、《周易函书》等,皆搜罗宏富。卦象之图,多至数百,要皆偏重于宋学者为多。所谓以先天数为易数之误,均未能免焉。邵氏之说理非不精也,特皆其悟而自得之理,别有境界。初学于数理尚无端倪,骤读其说,极易以辞害意。即如“天根”“月窟”诸说,非深造有得,不易领会。若展图而指之,曰此天根也,此月窟也,乃乾遇巽时地逢雷处也,意非不明,而心得何在?且迹象横梗胸中,以后更难言进步,实为初学之大患。兹编之有图,出于万不得已。因为初学说法,非此不便指讲。故陈陈相因之图,虽有佳者,亦徒割爱。学者能象义觕(cū,同粗)明,然后最求前人之图说观之,是非去取,自有成竹。不致以讹传讹,此著书者之微意也。
  卦材第三
  程朱《传》、《义》,宗王《注》,其释《彖》、《象》,均以卦德卦义卦名为言。来知德氏《集注》言性情,以内卦为性,外卦为情,意非不当,要皆强为之名。实则孔子《系传》、《说卦》,当名辨物,已有定称。《传》曰:“彖者,才也。才也者,材也。”言材则体用皆赅,德性兼备无余蕴矣。《说卦》“雷动风散”,“乾健坤顺”两章,皆言八卦之材。知八卦象之材,而后知六十四卦因重交互,无不各因其材。而辨其情伪吉凶,铢两悉称,名实相副。《彖》、《象》传赞,亦无不各因其材以为之辞,无一字之虚设焉。学者宜详玩经文,而合之于象,准之于数,融会贯通,由一卦以推各卦,而观一卦,更必遍取各卦,参互比例,而后能得其真确之意义。不可因字义注释之已明,而不复研求深意之所在焉。